“山寨期刊”的亿元论文生意该严管了
刘文明
近日,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非法经营期刊案。作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案件,此案跨河南、云南、河北、安徽、北京5省(市),涉及论文编、印、发、挂网全流程环节,共有14名被告人,其中6名被告人出庭受审。6名被告人没有期刊出版许可证、印刷经营许可证,但光明正大从事征稿、组稿、印刷等工作,短短一两年内,数以万计的作者在被告人伪造的30余种、3000余本假冒期刊上发表了3万多篇文章,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目前整体而言,在国内科研学术圈,无论是职称评定、课题申报、项目结题,还是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是砝码式重量级通行证。尤其是在竞争性的评职称、报课题当中,简单粗暴的比拼方式就是先看论文数量再看论文质量。这是一个看似公平的常态化惯例做法,往往很多时候论文就是“唯一”的“标准”,从而出现了科研评价、职称评审“唯论文现象”。
从需求者角度看,发表论文者主要集中在科教文卫战线,包括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教师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人员,专职科技研发人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等文化从业人员。按照公开的数据粗略统计,光这几部分人员,总和就高达1.2亿人之多。以25岁硕士研究
刘文明
近日,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非法经营期刊案。作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案件,此案跨河南、云南、河北、安徽、北京5省(市),涉及论文编、印、发、挂网全流程环节,共有14名被告人,其中6名被告人出庭受审。6名被告人没有期刊出版许可证、印刷经营许可证,但光明正大从事征稿、组稿、印刷等工作,短短一两年内,数以万计的作者在被告人伪造的30余种、3000余本假冒期刊上发表了3万多篇文章,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目前整体而言,在国内科研学术圈,无论是职称评定、课题申报、项目结题,还是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是砝码式重量级通行证。尤其是在竞争性的评职称、报课题当中,简单粗暴的比拼方式就是先看论文数量再看论文质量。这是一个看似公平的常态化惯例做法,往往很多时候论文就是“唯一”的“标准”,从而出现了科研评价、职称评审“唯论文现象”。
从需求者角度看,发表论文者主要集中在科教文卫战线,包括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教师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人员,专职科技研发人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等文化从业人员。按照公开的数据粗略统计,光这几部分人员,总和就高达1.2亿人之多。以25岁硕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