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外碧村的古官石道史迹
永春访古:那些“被遗忘的辉煌”
  外碧村东西大桥桥亭下的古瓷窑址
永春访古:那些“被遗忘的辉煌”
   外碧村的古渡船头
  永春县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的发祥地和起点之一。自宋至清,永春桃溪流域、湖洋溪流域的陶瓷(青瓷、碗、盘等)、漆器、茶叶、老醋等物 产都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日本乃至非洲坦桑尼亚等地。永春湖洋溪流域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东关桥(通仙桥),历 来是大田、永春、德化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无永不开市”,海上丝绸之路既成就了永春人能商善贾的“南洋神话”,也培育了永春人开放进取的创业精神。
  追随着历史的脚步,近日,记者寻访永春湖洋溪下游——陈坂溪(碧溪)流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史迹,挖掘那些“被遗忘的辉煌”。
 
  地名印证曾经窑火历史
  在千年的制瓷历史中,中国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古瓷窑址,虽然它们的辉煌已化为烟云,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工艺不仅失传,连窑址所在也成了千古之谜。探寻窑址所在,了解它们的历史,成为我们探索的意义所在。
   据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和永春当地文史爱好者介绍,《永春县志》卷三十一《文物志》(梁天成主编,1991年)记载,早在商周时期, 永春湖洋溪流域就有烧制古陶。如湖洋镇清白小学贡子山遗址就有陶豆及石戈等物。现存于湖洋镇的古瓷窑遗址,还有蓬莱窑(宋代)、溪西窑(宋代)、碗窑坑窑 (宋元)、碗窑芸窑、下坂窑(清)等。
  “湖洋溪下游的陈坂溪沿岸也是历史上重要的陶瓷、碗盘生产基地之一。”当地人向记者介绍,民国 以前龙山芸瓷碗粗坯做好后,主要转到宿船潭边上的内碧旷窑再烧制,现古窑址基本遭到破坏。而外碧村仍然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几处古瓷窑址:一是现东西大桥桥亭 下的古瓷窑址;二是汤洋田的古瓷窑址;三是土名祖厝附近的碗窑隔遗址,离外碧村的古渡口渡船头不远。村民表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还搬过旧窑址的器物。四 是加莲埔北山附近有处古地名叫瓦窑隔,据说以前也是烧碗、瓦等物。前两处的古窑址离陈坂溪岸也就几十米远,目前窑洞尚保存完好。
  “永春的许多地名都与‘窑’有关,这也是永春是历史上重要的窑火的印证。”当地人笑着列出一堆当地名字,如“灰窑隔”、“瓦窑隔”、“苏陶垅”、“碗窑仑”、“瓦窑垅”、“宿船潭”等地名。
  古渡船口联通陶瓷贸易
  “到古渡船口看看去。”在去渡船口的路上,当地人介绍,湖洋溪港狭滩多,多利小舟,且受到航道水深的限制,明代之前通航渡口设在下游的碧溪沿岸。
   史料记载,内碧村南洋宿船到外碧村长潭渡船头段,有多处的滩石和鱼滩堀等,航行的船只主要停靠外碧渡船头或田牛港,以作为湖洋、东关、外山、乐山八都等 地陶瓷、茶叶等货物的起运码头之一。“直至民国时期,该渡口还是本地的水上交通枢纽之一,沿岸旧设有不少商铺。”当地人称,古渡口在开展对外商贸方面有重 要地位,外碧村清代道教科仪《福簿》还有拜请这些渡口土地神的科目。
  记者一行来到福建陈坂宫,宫左侧石壁现存有一处“永春第一绝”文 物——桃陵公(颜廷榘,1519—1611年,明代书法名家和诗人)榜书摩崖石刻,刻有“明万历戊戌(1598年)秋 邑人颜廷榘书:明锦城李氏始基。七 世孙开芳、开藻刻石。遁斋李公暨配陈氏尤氏墓道。万历廿六年戊戌秋孙应元、应辰刻石”等行楷大字。“永春民间有句俗语称‘全识石壁字,尽收潭底金’,或许 是曾经创造对外贸易财富神话的陈坂溪沿岸渡口及物产的历史回声吧。”当地人称,湖洋溪现在是国家级的光鱼(黑脊倒刺鲃)保护区,历史上永春出产光鱼最有名 的地方就是外碧村陈坂溪的鱼跳窟。
  “官马大道”朱熹留墨
  “重走历史名人的足迹。”当地人称,到湖洋溪旅游,就要走“官马大道”,好运自然来。
   离东关桥不远的外碧村,除了是湖洋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外,曾经还是一个陆路交通要冲,至今还保存着民国以前联结永春、德化、大田、南安、仙游等地 的“官马大道”史迹。当地人称,据民国《永春县志》卷六《城市志》记载:“永春从前诸通行大路皆以石叠成,出自明时里乡李开芳、开藻兄弟。”一条是永春沿 湖洋溪的东西畔(西畔路线经东关桥、奶奶格、外碧的陈坂宫、柴桥头、梨树脚、田当等地,东畔路线经东关桥、外碧加莲埔、后厝、田当)前往仙游,北上福州、 南平进京的官道;另一条是南安丰州过朋山岭、白虹山,经五台乐山、八德水、外碧村田当入仙游,北上福州、南平入京的官道。旧时德化、大田、永春、仙游南下 南安、泉州,陆路交通也是走这条古官石道。
  记者看到,外碧村盛溪田牛港溪岸及田当陈氏祖厝的后山岭,尚留存着这条通往五台乐山古官石 道的史迹。而在离这条古官石道不远陈坂溪岸的石岩(外碧村部前方不远),至今还保存着的几个古桥墩孔,就是这条古官石道的旧桥址。据村里老者说,以前见过 这个桥墩孔边上的溪底还存有大松木卧桩,又称“睡木沉基”,其造桥方式与宋代的东关桥一样。而古桥建于何时,毁于何时,现已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途经永春的历史名人都走过这条古官石道。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4年)冬,著名理学家朱熹(当时任泉州同安主簿)奉命前往安溪县当 按事,路过五台乐山的古官石道时,赋诗云:“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烟火居民少,荒村草露侵。悠悠禾稼晚,寥落岁寒心。”南宋 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朱熹重游泉州,应永春理学家陈知柔之邀,沿乐山古官道,登上五台之鹏峰,为陈之柔之兄陈南寿指点穴处。
  如今,旧时期的古官石道,已被省道三郊线(陈坂溪东畔)和村道刘京大道(侨亲李深静博士捐铺水泥路)所代替。
  圣山灵水出名门
   在外碧、内碧二村的干氏、李氏、陈氏、刘氏等族的宗族历史上,“名门家族一直有出洋的传统,充分说明了陈坂溪流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人称。据史料记载,干氏先祖最初信仰伊斯兰教,二世先祖世袭制明指挥使昭勇将军八秃帖木儿不花公干洪休,主要镇守晋江永宁卫(现石狮永宁镇),与明代 航海家郑和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授封万户侯,子孙共九代均袭永宁卫指挥使。干裕源家族因来自泉州海边,在对子孙的教育中,一直将科举教育与外出经 商并重。如有子弟多位业儒为禀生或府学庠生,或经商“财富致万金”。
  根据《桃源太平李氏族谱》记载,陈坂溪碧坑(内碧、外碧)的李氏为大宗,李氏从外碧村衍化至各地,至今已传24世,侨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数万众,现最著名者有马来西亚商业巨子“丹斯里”李深静博士。
  外碧陈坂溪东畔的田当、加莲埔的陈氏宗族、刘氏宗族在马来西亚等地的侨亲也有数千之众。外碧村联结陈坂溪两岸的“东西大桥”就是海外刘氏宗亲倡议捐建的利民工程。
  “沿着故乡的海上丝绸之路或古官石道,开始睁眼看世界,走出大山,走向海洋。”当地人称,每年大批的海外侨亲都会回乡省亲祭祖、参拜故土神明。外碧村的李氏家庙、陈氏宗祠、刘氏宗祠,都是海外侨胞与本村宗亲共力鼎建而成的。
  绕境请火祭海神
  “外碧村陈坂宫斋醮特别是年度绕境请火活动,仍然保存着拜请海神通远王的地方传统。”当地人称,桃溪流域、湖洋溪流域很早就是宋元航海之神——通远王 (福佑帝君)和妈祖(天上圣母)的信仰圈。通远王是福建一带最早的海神,主要是发端于永春和南安交界的五台乐山的唐代隐士——李元溥。外碧村陈坂溪东畔是 五台乐山的余脉,自古有“古官石道”通彼昭惠祖庙。
  后来替代通远王地位的莆田湄洲的妈祖,也是宋元以后德化、永春等地对外陶瓷贸易的航行保护神。当地人称,天妃宫系以舟楫为行业的小老艄、纤夫、码头苦力等营建,宫内塑天后像,以祈水上平安。1974年拆除,兴建县文化馆大楼。
   外碧村陈坂宫作为联结东关桥的永春古官道的必经之地,共祀张道陵(正乙天师)、张巡(司马圣侯)、许仙妃(圣祖妈、圣祖金仙)、张慈观(法主圣君)、观音菩萨(慈航道人)、关羽(关圣帝君)等神明,很早应该就是湖洋溪流域过往船家、客商和“下南洋”游子的文化精神家园。
  当地人称,2011年初,宝岛台湾嘉义新港开台妈祖庙奉天宫惠赠分灵圣像香火,陈坂宫开始兴修开永妈祖庙,重新恢复了永春的妈祖信仰传统。龚勤勤表示,福建陈坂 宫已经成为联结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情谊的重要文化平台。作为永春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文化史迹,陈坂宫必将再现其历久弥新的荣光。
(via东南早报记者 赖小玲通讯员 东井玉 文/图)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