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实长桥野水清
——“萍乡诗话”之十五
桥,架设在江河之上,是陆地道路延伸到水面之上的建筑,联连此岸与彼岸。中国造桥的历史由来已早,先民用树木在水上架设简单的桥,追溯起来应出现在为求生存的远古草创阶段。中国的古桥分为桥梁、浮桥、索桥、拱桥四种类型,以及由此而演变的数十种常见形式。拱桥是我国古桥中最富生命力的桥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现存的古拱桥多以石、砖砌成,有单孔、多孔之分。虽经流水冲刷,风雨浸蚀,依旧屹立于碧波之上,向世人诉说历史之久远,工艺之精湛。
唐代伍德二年(619),萍乡县治由芦溪古冈迁入现今所在之地后,将近有九百年一直未建城池。明代正德七年(1512),知县胡珮开始沿萍水河筑土城墙,后继者又续筑。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沈校奉上旨意建筑砖城墙,筑石基,拓马道,开辟四周,东门称来阳门,南门称达秀门,西门称连湘门,北门称通楚门,各门还加开小门以便挑水。又辟小西门以方便民众往来,孔庙之前开辟禹门以振风气。由此,城内与城外沟通必设有桥。
萍实桥(今俗称南门桥),因楚昭王经萍乡渡江得萍实的典故而冠名。三国时期由邑人李喜发起始建,元代桥毁。明代五次修建,清代四次修建,现存之桥是清代同治三年(1864)重建。据史料知县刘世伟《重建萍实桥记》载:“穷底止,而基之方石,边幅范铁锁,其缝中实以石块胶,以灰土沃,以桐膏费不惜。”可见石桥造得坚实牢固。萍实桥是县城历史最早的桥,且冠名体现萍乡特色,故此名气最大,吟咏萍实桥的诗也
——“萍乡诗话”之十五
桥,架设在江河之上,是陆地道路延伸到水面之上的建筑,联连此岸与彼岸。中国造桥的历史由来已早,先民用树木在水上架设简单的桥,追溯起来应出现在为求生存的远古草创阶段。中国的古桥分为桥梁、浮桥、索桥、拱桥四种类型,以及由此而演变的数十种常见形式。拱桥是我国古桥中最富生命力的桥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现存的古拱桥多以石、砖砌成,有单孔、多孔之分。虽经流水冲刷,风雨浸蚀,依旧屹立于碧波之上,向世人诉说历史之久远,工艺之精湛。
唐代伍德二年(619),萍乡县治由芦溪古冈迁入现今所在之地后,将近有九百年一直未建城池。明代正德七年(1512),知县胡珮开始沿萍水河筑土城墙,后继者又续筑。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沈校奉上旨意建筑砖城墙,筑石基,拓马道,开辟四周,东门称来阳门,南门称达秀门,西门称连湘门,北门称通楚门,各门还加开小门以便挑水。又辟小西门以方便民众往来,孔庙之前开辟禹门以振风气。由此,城内与城外沟通必设有桥。
萍实桥(今俗称南门桥),因楚昭王经萍乡渡江得萍实的典故而冠名。三国时期由邑人李喜发起始建,元代桥毁。明代五次修建,清代四次修建,现存之桥是清代同治三年(1864)重建。据史料知县刘世伟《重建萍实桥记》载:“穷底止,而基之方石,边幅范铁锁,其缝中实以石块胶,以灰土沃,以桐膏费不惜。”可见石桥造得坚实牢固。萍实桥是县城历史最早的桥,且冠名体现萍乡特色,故此名气最大,吟咏萍实桥的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