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梨园风雨三十年——郑建新和他的民营剧团

2012-10-18 12:28阅读:69
梨园风雨三十年
——郑建新和他的民营剧团

刘永成 /


在周口市常年活跃着一个民营剧团,只要是稍微喜欢戏曲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以郑建新为团长的郸城县民营豫剧团。2002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沈丘农村观看了他们
的几场演出,从此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春节前夕,我再次到剧团,先后在郸城、鹿邑看了七场演出,并跑了三场龙套,可谓过足了戏瘾。
梨园风雨三十年——郑建新和他的民营剧团

郑建新“一家人”演出的《火烧纪信》

郑建新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郑德群主攻红脸,母亲牛兰枝主攻旦角(所演剧目上百出)。文革时,古装戏禁演,牛兰枝改唱河南坠子,郑德群则操琴伴凑。文革后,牛兰枝又改回豫剧,郑德群改拉板胡,真是妇唱夫随1980年,郑德群组建了民营豫剧团,他的四个孩子也先后进入梨园行。1997年后,郑德群的次子郑建新担任团长,主管剧团事务。此时,郑家兄妹也都在剧团挑起了大梁,再加上同家族的郑家演员,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郑家班。影响日益扩大,不仅演遍了周口各县市,还多次到商丘、驻马店等地演出。
郑建新,1970年生,郸城汲冢人,主攻武生和花脸。因管理剧团,说话较多,嗓音欠佳,做功尚可,他对乐器样样精通。其妻杨华,主攻小生,系商丘戏校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商丘市豫剧二团,曾与刘忠河配演过郭暧,后调入商丘县豫剧团。八十年代戏曲市场一派繁荣,优秀演员自然受到各个剧团的青睐,郑德群也力邀杨华合作演出。随后,郑家主动向她求婚,千方百计把她留下来。杨华何尝不想回县剧团?后来才得知商丘县豫剧团连发九个电报都被郑家压了起来。郑建新的姐姐、弟弟、弟媳分别以青衣、红脸、花脸见长,尤其是该团的红脸戏深受观众的喜欢。郑德群病重时才离开他耕耘一生的剧团,已古稀之年的牛兰枝在周口农村影响很大,她爱戏如命,至今仍舍不得离开舞台,她说:“不唱戏就急,感到无事可做。”如今,郑家的第三代也多从事戏曲事业,或在自家剧团,或在他人剧团工作,其中有两人是戏校毕业。
俗话说:能领千军,不领一社(指剧团)。管理剧团是最麻烦的事情,特别是民营剧团,人员不稳定,演员闹意见,今天来明天走的事时有发生。有时戏要开演了,有的演员突然打了退堂鼓,自己人不得不救场,就这样杨华又成了一个集青衣、老旦与一身的多面手。一次板胡的临场撂挑子,幸好郑建新会拉板胡及时救了场。别说是其他演员,就是郑家人也有闹矛盾的时候。用牛兰枝的话说:“领剧团要有大肚量才行。”郑建新夫妇整天忙的不可开交,时而联系业务,时而主演,时而导演,时而龙套,时而乐队······
14,在郸城县巴集乡赵堂村演出结束时已中午12点多了,顾不上吃饭,大家忙着扒舞台、装车赶场,到下一个目的地鹿邑县任集乡钱湾村演出。到钱湾村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村民们早已等候多时了,他们匆忙搭好舞台,5点,《辕门斩子》准时开演了······
春天台口多,夜场结束后,常常要在天亮之前赶到下一台口。碰上这种情况,是最辛苦的时候。去年正月初七晚上,下着小雪,路滑,他们在赶场时,舞台车突然翻倒了,年轻人从车上及时跳下来了,可60多岁的老鼓师却被压在了车下,结果身体致残,至今生活不能自理。住院的一个多月,郑建新每天医院剧团两头跑,累的筋疲力尽。出院后,他时隔月余都要去看望鼓师并送上1000多元生活费。
一次,一过路司机酒醉驾驶自己撞在了舞台上,却以舞台搭在路上未挂标识牌为由将郑建新告上法庭。写戏的老会首原站在郑建新一边,后来又倒向了司机一边,无奈之下,郑建新只好赔赏两万多元。带团的艰辛,再三再四的挫折和困难,加上剧团生存的艰辛,郑建新夫妇也曾想打退堂鼓,可是除了领导剧团唱戏,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既然选择了戏曲,就必须要坚持下去。另外,每当进入年关时,红白喜事较多,有些演员就会经不住唢呐班的诱惑,去唢呐班帮忙。又一次,春节前的一场演出,演员加上乐队,跑的一共只剩下九个人,但他们硬是完成了演出,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毅力和韧劲!
剧团常年在农村露天舞台演出,风刮日晒,酷暑寒冬,辛苦就更可想而知了。他们吃大锅饭,打地铺,学校和久无人住的村民家里就是他们经常性的住处,连上厕所就很困难。十多年前的一天夜里,牛兰枝沿着所住村民家前河沟上铺的木板出去上厕所,由于眼前一片漆黑,不小心掉进了沟里,当时就摔得昏了过去,后来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摔折了脊梁骨······
当然,有辛酸也有快乐。正是他们长期的坚守,剧团得到了广大农村观众的认可。许多地方都成了他们的根据地,有找他们聊天的,有请吃饭的,有送农产品的、有过来帮忙的······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先后有两家地方企业与其合作,剧团为企业宣传,企业为剧团购置服装。找郑建新剧团唱戏的人也越来越多,去年他请商丘一位著名的红脸演员加盟,又办了一个剧团,但因过度劳累,他也曾休克两次。真是不当团长不知道领导剧团之苦!
从正月初三到腊月底,剧团几乎从不闲着,一年演出400多场,超过某些专业剧团,就是七八月高温季节,他们也演出60多场。牛兰枝说:“自唱戏以来,春节我们从未走过亲戚,很多次,都是不得不在舞台上过年!”郑建新注重打造名角和品牌剧目,他根据豫东人爱听红脸戏的特点,坚持以红脸戏为主,以青衣、花脸戏为辅。演出质量在民营剧团中为佼佼者,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县级专业剧团。所演剧目不仅有《刘墉下南京》、《刘墉回北京》、《火烧纪信》、《寇准背靴》、《火烧柴王》、《辕门斩子》、《小红袍》等红脸经典剧目,还有《桃花庵》、《卖苗郎》、《花打朝》、《包青天》等传统优秀剧目及《黄鹤楼》、《天齐庙》、《崔凤英搬兵》等稀有剧目。
众所周知,戏曲不景气,民营剧团生存、管理、发展更难。可贵的是,“郑家班”豫剧团自力更生,不要国家一分钱,已走过了32个春秋。郑建新说:“我们坚信,在政府文化政策的引导下,戏曲必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杨华也说:“在农村演出时,看到台下黑压压的观众,一眼望不到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常年在城镇和农村演出,为普及推广戏曲做出了卓越贡献。农村是戏曲最广阔的舞台,需要更多这样的民营剧团。希望文化主管部门能够给予民营剧团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其更好地发展,丰富基层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2012年2月
刊于《中原经济区》杂志2014年第1期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