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辉县的赵国遗迹——赵长城
2013-06-26 15:20阅读:511
X
在辉县盘上境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司寨东山上的赵南长城,它南北走向,穿山岭,跨河谷,盘旋游卧于群峦峻岭之上。站在司寨东山上的至高点向北望去,宛如一条巨龙,跃跃欲向天空飞去。气势宏伟,异常壮丽,观之令人咂舌有声。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逢石石垒,遇土土筑。虽经2200余年的沧桑变化,但至今仍清晰可辨。位于辉县市的一段,长约数十公里,基宽2~3米,高1~2米,全用青石垒成。
赵南长城的修筑,对当时赵国的防御确实起过重要作用。今天站在高山上远观长城的曲折蜿蜒,隐隐觉出长城经过之地到处迷漫着战争烽火之气氛,又明显透现出赵国为扩展自己的领土的觊觎之心。那么,赵国为什么把长城修到当时处于魏国境内的辉县来呢?
下文是辉县市文物局长张有新同志经过实地考察,并翻阅了大量资料后,写出来的。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公元前40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三家世卿立为诸侯,晋国灭亡,战国时期开始了。战国是七个独立的强国并存的局面,各自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进行攻击或者防御的战争。战胜了,就忙着扩大自己的地盘;战败了,就忍痛割让土地给对方。因此,或大或小,疆域常有变动。同时,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各国不得不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因此,防御手段也跟着进步。在边境形势险要之地修筑长城,成为重要的防御手段之一。
长城的修筑,起源于大量的水利堤防工程。从春秋到战国,由于农民在生产斗争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建筑堤防的技术,各大河流都陆续建筑了大规模的堤防。当时统治阶级在进行战争中,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运动性,很需要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于是就利用建筑堤防的技术,把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加以扩建,把原来的水利工程改造成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战国七国中,位于西方的秦国早在公元前461年就开始不断地在黄河旁构筑防御工事,目的在于防止魏国的进攻。关东六国,也都在各自的险要之地修筑了长城。位于辉县境内南村镇司寨村东山上的赵国南长城,便是修于那个时期。〔赵国长城有二,一是赵南长城,即本文所说长城;二是赵北长城,赵北长城约在公元前306年修筑,东起今河北宣化境内,经过今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今内蒙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1300华里。后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曾利用了这一段赵国长城中的一部分作为基础。(见《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葛晓音著)〕
赵南长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筑的?修筑的具体起因又是什么呢?《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肃侯是赵国君王,是赵成侯的儿子,成侯在世时,曾不断用兵的打仗,以图扩大自己的疆域,但取胜的不多。成侯死后,儿子肃侯即位,赵肃侯继承他父亲的衣钵,继续向周围他国扩张。赵肃侯十七年,即公元前333年,赵肃侯出兵围攻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县西北)黄城,在肃侯的爷爷赵敬侯的时候就被拔为赵国地盘,后来魏国收复。肃侯此年又想将黄城夺过来,但是没有攻下。这一仗没有取胜,肃侯便有了顾虑,唯恐魏国报复用兵,于是便想办法采取防御措施。在此前提下,便开始修筑长城。
赵南长城是从哪里开始修起的呢?让我们先看看赵国的地理环境:赵国当时的都城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县),西面有黄河;南面有漳河,与魏国为界;东面有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境),与齐国为界;北有易水,与燕国为界。既然赵国此时修长城,主要目的是防御魏国,那么就应该在南面有的漳水附近开始修起。张守节著《史记正义》上说:“……(赵肃侯所筑)长城在漳水北,赵南界。”赵肃侯的儿子武灵王也说:“我先王因事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九年)大意是:我的先王趁着时代变革,称雄于南方藩属的地方,连接漳水、滏水的险阻要塞,修筑了长城。据此,杨宽著《战国史》上说:“公元前333年所筑长城,是由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连接扩建而成的。……从当时的形势来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河北省武安县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县南。”
但是,赵南长城并不仅仅是上述的一段,而是又另有所延。清人王士俊等人纂修的《河南通志》和清乾隆十七年(1752)《林县志?古迹》云:“秦王堤,在县西十里,南接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北至滏阳(今河北武安县滏阳河)。古志云,‘秦赵分界堤’。”这里的意思是说:在今河南林州市区西边十里处,有一道堤防叫做秦王堤,南边通向今河南沁阳,北边到今河北武安县,古人说这是秦国与赵国的分界堤。清道光《辉县志?关隘》云:“鹿岭口,在侯兆川东北隅,山上有墙,墙东为林县界。”这里边说的“墙”,应是赵南长城的一段。以上是文献记载。
经过实地考察,得出的结果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准确无误。它的实际路线是:从今河北武安县起,向东南到达磁县西南,分成了两道,一道折向东北,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县南;另一道却折向西南,向今林州市延伸过来,经林州市〔林州市市区西北15公里的西丰村东存留的一段长约100米,基宽4米,残高1~2米,向南向北都有延伸。市西高家庄东至河间乡西20余公里的堤岭村之间存留10公里,基宽8~11米,残高1~2米。(见《河南省文物志?赵南长城遗址》,张增午文)〕直向辉县而来,到达林州与辉县市交界的鹿岭村西北山坡上,又一直沿着鹿岭与南村镇司寨村东山上的峰岭蜿蜒行走,绵亘20余公里。鹿岭村的一段即清道光《辉县志》上说的“墙”,当地群众皆称其为“边疆岭”,后来侯兆川人把司寨东山的长城统称为“边疆岭”。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