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宝区界行——石洞口码头、新河码头
“石洞口”名称由来及历史:
在宝山区沿长江有两个石洞口,一是位于月浦北面的顾泾口畔,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建的,后被人称为“老石洞”;一是位于宝山县城厢西北的采淘港口,民国2年(1913年)建的,后被人称为“新石洞”。两个石洞距离十多里。
清朝乾隆初年,宝山县知县胡仁济加固海塘以后,顾泾、采淘港两个港口都被堵塞了,水灾趋于缓和。但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宝山县却遇上了罕见的旱灾。有人提出在顾泾口江堤上挖个洞,进潮水灌溉;有人认为这样有危险,弄得不好堤毁水淹。后来有个农民私自在堤上开了一个洞口,潮水顺口而下,缓和了旱情。此事被宝山县知县知道了,以破坏海塘的罪名将这个农民拘捕入狱。乡亲们认为挖洞是为了解除旱情,并不是搞破坏,就联名上书给巡按申诉。巡按体察民情,下令把那农民释放了。大家考虑到土洞时间一长,必然要崩溃。于是,把土洞改成木闸洞,并在闸内挖了一个水池。汛期一到,把江水蓄在池里,这样干旱时就不用愁了。然而长江潮汛每天不断,久而久之,木洞也抵挡不住。
嘉庆二十年,乡民周久彩等人上书请求修建洞,以为长久之计,经费按田亩均派。巡抚张思诚认为是个好办法,马上批准。乡亲们便派人专程去金山卫采石,垒起了石洞,“石洞口”从此而得名。石洞建成后,对抗捞防汛发挥了巨大作用。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一次狂风暴雨,昼夜不停,石洞两旁土方冲坍,难以在原处修复。巡抚林则徐亲临宝山县视察决定重建石洞,并把建石洞的地方移到采淘港
“石洞口”名称由来及历史:
在宝山区沿长江有两个石洞口,一是位于月浦北面的顾泾口畔,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建的,后被人称为“老石洞”;一是位于宝山县城厢西北的采淘港口,民国2年(1913年)建的,后被人称为“新石洞”。两个石洞距离十多里。
清朝乾隆初年,宝山县知县胡仁济加固海塘以后,顾泾、采淘港两个港口都被堵塞了,水灾趋于缓和。但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宝山县却遇上了罕见的旱灾。有人提出在顾泾口江堤上挖个洞,进潮水灌溉;有人认为这样有危险,弄得不好堤毁水淹。后来有个农民私自在堤上开了一个洞口,潮水顺口而下,缓和了旱情。此事被宝山县知县知道了,以破坏海塘的罪名将这个农民拘捕入狱。乡亲们认为挖洞是为了解除旱情,并不是搞破坏,就联名上书给巡按申诉。巡按体察民情,下令把那农民释放了。大家考虑到土洞时间一长,必然要崩溃。于是,把土洞改成木闸洞,并在闸内挖了一个水池。汛期一到,把江水蓄在池里,这样干旱时就不用愁了。然而长江潮汛每天不断,久而久之,木洞也抵挡不住。
嘉庆二十年,乡民周久彩等人上书请求修建洞,以为长久之计,经费按田亩均派。巡抚张思诚认为是个好办法,马上批准。乡亲们便派人专程去金山卫采石,垒起了石洞,“石洞口”从此而得名。石洞建成后,对抗捞防汛发挥了巨大作用。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一次狂风暴雨,昼夜不停,石洞两旁土方冲坍,难以在原处修复。巡抚林则徐亲临宝山县视察决定重建石洞,并把建石洞的地方移到采淘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