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初三的毕业生来看几道化学题

2014-07-27 21:47阅读:11,677
1.实室制取氧气涉及下列4个步骤,其中最后实施的是
A. 将导管口伸入水槽中装满水的倒立集气瓶中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加热试管 D. 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2.欲铁架台上用蒸发皿加热蒸发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应最先进行的是 _
A. 固定铁圈 B. 将蒸发皿放在铁圈上

C. 放置酒精灯 D. 点燃酒精灯
氧气的制取和粗盐的提纯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实验,每位学生理应亲自操作过,并且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第2题考查的并不是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最核心的操作,是属于那种不复习就会忘记了的——如果你只是纸上谈兵的话。考查的目的正在于此,希望初中的教学不要变成只做实验题不做实验。没有实验经验的学生往往会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发现了酒精灯放不进去的尴尬(这样的情况高一初做实验时会发现不少),而经历过后将是难以忘记的。总之,这两题只要初中是认真亲自做过实验的,并且明白自己操作的目的,应当能顺利完成。

3.将A4白纸捏成纸团放进微波炉里,用700W功率加热1min,可以观察到
A. 白纸会燃烧 B. 白纸炭化变黑
C. 白纸基本没有变化 D. 白纸在炉中来回运动
看上去初中化学书上没有教过这个,也确实没教过。可是,常识呢?家家都有微波炉,总该用过吧?微波炉的安全使用规则该知道吧,玻璃、陶瓷、纸类可以盛放食物用于加热,而它们自身基本不被加热。金属不能放进微波炉,会打火,烫得要命。高中结合物理知识会知道,是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平时有点好奇心,有生活能力的学生会轻易得分。
4.塑容器底部常有下列回收标志,其中不适合盛装食品的是
A. 初三的毕业生来看几道化学题 B. 初三的毕业生来看几道化学题 C. 初三的毕业生来看几道化学题 D. 初三的毕业生来看几道化学题
这个也是考查常识,不过初中化学书上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P107谈到“回收废弃塑料”的话题,有塑料名称、代码和缩写的列表,教材上还安排“讨论”活动:使用塑料的利与弊。只是听初中生说过,一般老师们都视而不见,不组织这样的讨论。那就只好瞎猜一个啦!不过有趣的是,发现考完后,有学生进了超市看到塑料制品就会拿起来看看底部,是哪种塑料标识,也算是试题的额外收获吧。
5.将a%


的浓硫酸与同体积水混合得到b%的稀硫酸,则ab关系正确的是
A. a>2b B. a<2b C. a=2b D. 无法计算
其实这类计算反而符合初中生的常规思维,因此得分率不会特别低。明晰溶液质量分数的概念,还要有浓硫酸密度比水大的基本知识(这个初三学生没人不知道吧!),大致估计下就出来了。等体积混合意味着不等质量的混合,浓硫酸明显取得多,它占优势,因此混合值当比中值大。询问发现,学生也喜欢用特殊值代入法做这类题,也许他们还是偏好以具像的事物来思维,不喜欢太抽象。
6.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它燃烧时火焰的底部外层(图示A处)呈 色。如果抽掉烛芯,蜡烛 (填“能”或“不能”)正常使用,理由是 1860年,一位著名科学家 以蜡烛为话题为少年儿童作了6次讲座,后来整理为《蜡烛的故事》成为传世科普名著。 初三的毕业生来看几道化学题
初三的同学,老师喊你回家点蜡烛呢!问题是,小朋友们好好玩过蜡烛吗?人教版九年级上P12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作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内容呈现,占了2页多的篇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是真正明白了教材的意图展开了教学,还是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带学生填写了书上的几个空格呢?另外,探究原本就是一种有着各种不确定性的活动,班上几十位学生真正探究起来,会没有人问问为什么要烛芯的问题吗?作为教师,为了这个内容的教学,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应当是备课时必看的资料,而一旦看了,我相信都会被它打动,热情地推荐给学生也看(非常通俗有趣)。如果都这么做了,这里的4个空应当没有任何难度,但遗憾的是,600多名考生中答对者为个位数。“法拉第”那空几乎全军覆没。此题的答题情况真实地反映了目前的教学现状:为考而教,除了习题教辅书,其它书几乎不碰,教师和学生都没什么阅读量。
7.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A.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B.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C.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D.法国人拉瓦锡确立质量守恒定律
原子的概念与模型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微粒观的基础。可是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教学都不应当是干巴巴结论的告知,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结论会不断修订发展。得到结论的来由、证据、过程才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好抓手。因此,化学史有着巨大的意义。人教上册P63有个“资料卡片”:原子的猜想与证实,其中列举了原子由猜想到证实的一些史实,并指出:“其中,有些是思想来源,有些是其事实依据”。这些都是教学中极好的素材,教师应当着眼于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而不是要学生背诵史实。
遗憾的是,测试结果表明,600多名考生在此题上几乎全军覆没。不奇怪,如果把化学史当作僵化的知识去教学,即使教了,学生在中考1个月之后也会忘记了。此题不是要你背诵年代去排序,而是要理解之间的逻辑关系。4个选项中,DC分别是BA的证据。原子学说的提出证据是什么?定组成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等都是。人教版教材中在“资料卡片”这个栏目里呈现这些内容,恐怕被许多老师认为不会考而直接忽略,那么BBC的科教片《原子》呢?推荐给学生看了吗?如果没有,真是太可惜了。
教材中第三单元讲分子原子,第五单元讲质量守恒,恐怕这也是给学生造成误会的原因。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当由教师授课时解决。
8.右图表示食盐与水混合后微粒的示意图,图中 初三的毕业生来看几道化学题 表示水分子,则A球表示 (填写微粒符号) 初三的毕业生来看几道化学题
这题的得分率并不太低,可原因非常有意思。命题者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读图发现A球与B球的不同在于,A球周围的水分子都是H原子靠近,而B球是O原子靠近,联想到初中化合价的知识(当然需要理解化合价),并且有正负相吸的基本认识,从而判断A球应为带负电荷的Cl-。可后来询问发现,学生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A球大B球小,则A球为Cl-。乍听来让人兴奋:他们有微粒半径大小判断的概念啦?可再了解,不是。他们一致认为氯原子量比钠大,所以Cl自然体积大些。
有时候,当老师的一厢情愿、自以为是也是挺可笑的,这种时候还不在少数。

9.工业上以CaOHNO3为原料制备Ca(NO3)2 ·4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的水,所用硝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Ca:40 N:14 O:16 H:1
想考查根据化学方式程式的计算。当然,这里也顺带看看基本功:比如,对质量分数的理解,结晶水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书写方程式及配平等。不过,只是稍显综合些而已,考查角度和思维方式上都符合教学常态,因此,得分率不会太低的,约一半。
考试有区分和选拔功能。几道题表达了命题者对初中毕业生的希望,希望初三的小朋友:
①一切的学习都要基于理解。科学结论的得出都是有原因的,缠着你的老师问问为什么吧!有可能现阶段的知识还说不清楚,但其实很多是能说出个道道来的,不了解就可惜了。越理解越通透。
②总要有点好奇心吧,各种杂书都要看看,各种好玩的事多捣鼓(当然安全第一)。
③别只盯着教辅书啦,一定要动手做实验。实在老师不给做,到自家厨房里多帮忙也是好的。泡在那些中考题中反复练,实在是太浪费时间。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