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从中世纪法国《列那狐传奇》到歌德叙事诗《列那狐》

2013-08-14 16:41阅读:392
摘要:《列那狐传奇》是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的代表,它通过描写一只狐狸如何运用聪明才智逃脱危难,并捉弄他人的故事,从而反映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普遍精神面貌。列那狐的形象,可以说是市民阶层的一个典型。几百年后,歌德以其为基本原型塑造了又一个列那狐形象,他意在描写以列那狐为中心人物的动物界纷争,进而自然还原纷繁复杂的市民生活。本文着重从两个列那狐的形象入手分析,在探讨歌德对列那狐形象继承发展的同时,也简要分析两者出现异同的原因。
关键词:列那狐 形象 中世纪法国 市民文学 歌德
故事诗《列那狐传奇》产生于中世纪的法国,它的出现标志着中世纪市民文学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它开始只是以一些小故事流传于民间,而后率先以动物寓言的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又经过诸多作家整理编辑,最终定制成二十七组故事诗。这组故事诗中描绘了一个鲜活狡黠的狐狸形象,至今使人们记忆犹新。全诗以列那狐为中心人物进行描写,并通过列那狐的狡诈和聪慧相对完整地体现了中世纪法国市民阶级在“夹缝”里生存的一种精神面貌。时隔几个世纪,歌德创作了叙事诗《列那狐》,塑造了又一个列那狐的形象。比较看来,这两个形象虽源于同一个“列那狐”的原型,但又不尽相同。下面将主要分析阐述两个列那狐的形象。
一、中世纪法国《列那狐传奇》中的列那狐形象
在故事诗《
列那狐传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列那狐的一个整体轮廓。列那狐作为市民阶层的代表,他整日忙于和代表上层统治阶级的伊桑格兰狼和褐熊布戎周旋,用各种方法躲避和转移灾难;为了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他也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代表下层阶级的各种动物进行坑蒙拐骗,诸如母鸡、乌鸦、绵羊等。前者注重表现了列那狐善于利用聪明才智进行躲避和反抗的无畏精神;后者主要描写了列那狐到处欺凌弱小的狠毒的一面。综合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列那狐的形象具有市民阶层双重性的结论。下面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对列那狐的形象进行剖析。
首先,从列那狐善于利用聪慧、机警的头脑避祸趋福说起。在故事所塑造的动物王国里,列那狐和他的妻子儿女们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城堡中,整天靠计谋度日,以猎取其他小动物为食。这在故事中也有相关的交代:“每天,他在这儿,自持聪明,动脑筋运计谋,去占别人的便宜。不仅损害亲朋好友,甚至连不可一世的万兽之王——狮王诺博尔,下手也毫不留情。”[1]列那狐所用谋生的手段,或诱骗,或偷窃,或残忍,形形色色不一。但也正是在这些手段中,列那狐独具的聪慧天性得以表现出来。当他看到农夫车上的鲜鱼时,就躺在路上装死,然后借用农夫之手多斤车厢偷吃鲜鱼;饿极了的时候,他去庄园偷吃公鸡;为了吃到乌鸦口中美味的肉,他也绝不吝惜一切甜言蜜语,以“世界上最美的歌唱家”赞美它,使其口中的肉落下;为了逃脱各种动物对其的控告,他敢于和国王斗智斗勇,骗国王自己藏有一大笔珍宝……诸如此类的事情可谓不胜枚举,其中以其和伊桑格兰狼的斗争最为典型。当伊桑格兰狼在听闻列那狐烹饪鳗鱼一事后,他请求列那狐分给他一份鱼。然而,聪慧的列那狐哪肯把来之不易的鱼拱手相让,于是他顺势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伊桑格兰狼必须剃发受戒方能吃到鱼。但正当伊桑格兰狼准备虔心剃发时,列那趁其不备,浇了他一头开水,使得贪婪的伊桑格兰狼落荒而逃。后来,又因为列那的计谋,伊桑格兰狼再次跟随其一起去河边钓鱼。时值深冬,河面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列那教伊桑格兰狼用尾巴缚住捉鱼的桶,在农夫凿下的冰窟窿里垂钓。伊桑格兰狼照做了,结果被猎人发现,在慌忙逃跑中挣断了半截尾巴。
就这样,列那狐凭借着聪慧的头脑一次次成功地捉弄了伊桑格兰狼。在故事的结尾,他被以伊桑格兰狼为首的动物群控告到了狮王的面前。狮王因此判了列那狐绞刑。在即将行刑的一刻,列那又急中生智,欺骗狮王说自己藏有一大笔珍宝,并打算把它献给狮王。于是,狡猾的列那再一次躲避了灾难,并因祸得福,成了狮王身边最器重的人。
然而,另一方面,列那狐又显现出欺负弱小的可恶嘴脸。在故事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他滥用计谋去残害无辜的小动物,如咬死可怜的小母鸡考白和小白兔朗伯,陷害老实忠厚的绵羊裴羚等。从本质上来讲,列那狐身上有着明显的劣根性。而造成列那狐这种劣根性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以及人性的本质弱点。从主旨方面看,《列那狐传奇》作为一部动物寓言诗,它巧妙地以象征和寓言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正如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样,“在一群拟人化了的典型动物世界上,我们很容易找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子,贪婪自大的上层,卑鄙无耻的贵族,狡黠善变的市民,愚昧无知的下层。”[2]列那狐的形象,其实就是市民阶层的形象。从这方面来说,列那狐欺负弱小的劣行就有迹可寻了。中世纪的欧洲,生产力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社会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至此,一些近代城市开始萌芽,并在城市中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城市市民阶层。而早期的城市市民都是一些离开土地专门从事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人们,即动物世界里的列那狐的典型。这样的现实,要求市民阶层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财富,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列那狐的故事应运而生。
此外,列那狐的欺凌弱小还带有人性弱点的成分。正如列那狐面对弱小动物的控告时所说的那样,他道:“跟公鸡母鸡的纠葛,坦白说,只能归罪于本能作怪,是天性使然,我自己也无可奈何。”[3]列那狐本身代表的就是新兴的市民阶层,是一部分相对自由的人。但凡是人,都难以逃脱本性上的弱点,尤其是以一种新的阶层出现的相对自由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做一些有损他人的事情,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若是不怀好意的猎取无疑就会令人反感。列那狐为了生存的需要使用聪明才智,固然可取;反之,大量计谋的滥用,尤其是因为本性的残暴而使用的计谋,就是不合理的。他咬死母鸡考白和小白兔朗伯,陷害绵羊裴羚等一系列做法,就是其本性上的贪婪和狠毒在起支配作用。
总结以上两方面来讲,列那狐身上兼有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双重性。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他用聪慧过人的头脑与其周旋,趋利避害;对待下层弱小者,他也不乏欺骗残害之手段,谋取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列那狐是一个先驱者的形象,他的出现有着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作用。
二、歌德叙事诗《列那狐》中的列那狐形象
在经过中世纪法国以后,列那狐机智、狡黠的形象已经挣脱法国市民文学的枷锁,走向新生的欧洲文坛。几百年后,在德国,歌德带着其叙事诗《列那狐》再次走进了文坛。他在中世纪法国列那狐的原有基础上,又添枝加叶进行了描述。在丰富了列那狐形象的同时,又使其具有更多的内蕴。
比较看来,歌德的笔下的列那狐形象与中世纪法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对列那狐自身性格特色的描写等,在歌德叙事诗《列那狐》中依旧占据着大量的篇幅。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歌德对《列那狐传奇》的一种继承。当然,在撇开这些表面的东西以后,我们又发现作品中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意蕴。下面我们主要就歌德对故事诗《列那狐传奇》中列那狐形象的发展与继承来进行讨论。
(一)对中世纪法国列那狐形象的继承。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从中世纪法国的列那狐身上大概的了解了他的性格及为人处世态度。他的机智和狡猾,让我们过目难忘。但当我们再将目光投到歌德《列那狐》上时,也不由地对列那狐发出同样的感慨。
在面对比自己强的对手方面,列那狐不以武力逞英雄,仍旧采取智斗的方法,而且每次都能得到成功。在叙事诗,列那狐被动物群控告罪状,狮王派褐熊布戎传他听审这一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列那狐得知被传证这一消息后,在本能驱使下,他想出了一条逃避的绝佳妙计。他先以主人的态度对布戎嘘寒问暖,然后利用布戎爱吃蜂蜜这一嗜好,诱骗其去偷吃蜂蜜。结果,不幸的布戎上了列那的当,他刚把头插入树桩里,就被农夫们发现了。在慌乱逃窜之中,布戎不仅失去了一只耳朵,还受了重伤。
对待比自己弱的对手时,列那狐的态度又发生了三百六十度大反转。他不像其他动物一样规规矩矩地劳动生活,更多时候,他靠的是掠夺其他小动物的吃食和残害没有反抗能力的同类。之余,列那狐也不忘记寻找休闲之处,于是他把目标锁定在了母狼吉瑞蒙特身上。当酒足饭饱,无事可做的时候,他就会背着妻子跑到母狼吉瑞蒙特家里,对其说一些无耻的话,甚至是无耻的事情,极尽侮辱之能事。而可怜的母狼,由于力量上的悬殊,只能一次次含辱偷生。
以上列那狐的这些表现,虽然在两部作品中的表现内容中不同,但总体上所突出的性格特征无疑是一致的。这些相似点,为这两部本部作品找到了相通之处。
(二)对中世纪法国列那狐形象的发展。
上面说到,列那狐具有聪慧过人的大脑和机警狡黠的意识。但在歌德的作品中,除了这些虚无的头衔以外,他更多的还是表现了善结同盟和犀利清醒的思想。下面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首先,是列那狐的善结同盟。正如“列那狐的成功之路,不仅因了他自己的斗争智慧,也很得益于他的善结同盟。”[4]所说的那样,列那狐的一切诡计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本身的聪慧机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其身后的强大同盟者。全诗以列那狐遭受动物们集体控告开始,场上矛头直指列那狐。狮王在听完动物们对列那狐的各种控告后,十分恼怒,发出要立刻惩戒列那狐的命令。正在这时,仗义的野獾挺身而出,为其辩护。野獾认为狮王不应该只听一面之词就妄下断论,应把列那狐找来当面对质。也正是野獾的这种倾力相助,列那才争取来了一次逃避惩罚的机会。如果说野獾是因为“狐獾亲缘”才充当同盟者的角色的话,那么猴子马丁的帮助就应该是人心所向了。他们之间并没有亲缘关系,只是单纯的好感,而这种好感多半是来源于同一阶层之间的同仇敌忾。如在列那第二次遭遇危机时,猴子马丁嘱咐列那不要担心,还主动提出给予帮助。母猴吕凯瑙夫人也赶到狮王和王后面前替列那进行开脱,在得知伊桑格兰狼提出要决斗时,她还特意向列那传授决斗的技巧,最后不仅使列那转危为安,还意外得到了狮王的嘉奖与封爵。后来,同盟者的队伍逐渐扩大。所以,列那在与伊桑格兰狼及褐熊的斗争中并不是孤立无缘的。
另一方面,列那狐对动物世界又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的眼中,“世界充满了骗局。”[5]列那狐虽贵为“男爵”,但也常受到伊桑格兰狼和褐熊布戎的欺负,一如他也欺凌其他弱小的动物一样。这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界里,已然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列那狐清醒地了解到“如果不想被别人吃,就只能狠心去吃别人”的真理。这样的生存之道,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列那狐狡诈机智的性格特点。如在母狼吉瑞蒙特质问列那狐无耻卑鄙的罪证时,列那狐就十分明确地告诉她世界上本来到处都是骗局,不可信。这是列那自身经验的一种累积,也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透视。又如叙事诗中更为荒唐的一幕:列那狐因多次诱骗伊桑格兰狼,欺负其他小动物被控告到了狮王面前。伊桑格兰狼提出要与列那决斗,狮王只得应允。在这场战争中,列那狐侥幸获得了胜利。为此,狮王不仅饶恕了列那所做的坏事,还破例褒奖了列那,给他加官封爵。狮王前后态度上的这种变化清楚可见。更为奇妙的是,之前扬言要控告列那的各种小动物们也纷纷开始倒戈,一起恭维起了列那。而这一切的转变,列那狐事先已了然于心。
总的来说,比起中世纪法国的列那狐,歌德笔下的列那狐形象更为丰满鲜活,内蕴十足,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了歌德的创作初衷。
三、从中世纪法国《列那狐传奇》到歌德叙事诗《列那狐》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列那狐传奇》与叙事诗《列那狐》之间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差别。这种现象的产生,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下面我们着重来探讨一下。
(一)出现相通之处的原因。
谈到两者出现相通之处的原因,我们一眼便可以看到最基本的一层,即同一个列那狐的原型。由于“列那狐”这一题材有最早的原型,即“欧洲最古的动物叙事诗是九四O年左右由都尔的一位教士写的《囚徒的逃亡》,叙述一小牛逃出牛棚,落到狼的手里。其中也讲到狮子生病、狼出家当修士以及狐狼为敌的故事……在一一四八年左右,佛兰德北部根特的一位教士尼瓦尔都斯又写成一部拉丁文六部体叙事诗,共有六五九六行,题名《列那尔都斯狐》,在这部诗中,狐狸已取得主人公的地位。”[6]所以,这两个作品并不是“空中楼阁”。两个作品中都以“列那狐”作为中心人物形象,然后逐步引出整个动物界的纷争。其实,这样的题材安排,在冥冥中就已注定了两个列那狐形象的关联性。
另一方面,客观主义写实手法的应用。对中世纪法国的《列那狐传奇》来说,其写作初衷本就是通过写这样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反映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普遍精神状态的。再加上,它又是由民间的故事整理而成,因此,它无可质疑的具有写实主义的特色,这也是社会现实使然。而歌德叙事诗《列那狐》描写的也是披着兽皮外衣的活生生的人,反映的也是真真切切的社会生活。这一点,从歌德在《1792年从军征法记》中的追忆可以看出:“可是,当我宣布这世界毫无价值并且准备从这种悲惨状况中拯救自己时,由于特别的凑巧我得到了《列那狐》。那时候我已经对街井、市场与渔民的各类场面非常厌烦,那么现在看到这面宫廷和君主的镜子就觉得非常愉快:因为这里人类以其原始的兽性状态自然登场,当然不足为范,但却快意执行,并无任何地方让人觉得矫揉造作,影响幽默。”[7]由此可见,叙事诗《列那狐》中也散发着浓厚的现实气息。
(二)出现不同之处的原因。
第一,社会背景的差异。我们都知道,《列那狐传奇》出现在中世纪的法国,而歌德叙事诗《列那狐》则出现在十八世纪末期的德国。这中间相隔了几个世纪,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世界在逐步发展,故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时代也是截然不同的。再加上还有国家之间的隔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民族生存哲学的区别,两个列那狐形象所赋予的意义也是有差别的。在中世纪的法国,新兴的城市在逐步建设发展,一批丢掉农业转而以手工业为主要生活手段的人们率先以主人的姿态进军城市,即市民阶级在慢慢形成。而《列那狐传奇》正是作为这样一部具有典型时代特色的市民文学著作应运而生的。而再来看歌德的《列那狐》,它产生于十八世纪末期的德国,此时的德国因受到卢梭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正在进行一场空前绝后的狂飙突进运动。因此,其社会各方面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一时间变得混乱不堪。歌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要求,完成叙事诗《列那狐》。这是造成两者之间区别的一个因素。
第二,创作角度的不同。从这方面来说,《列那狐传奇》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它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市民文学元素。而且,它最先以一些散编的小故事流传于民间,基本上是对社会现实较为客观的显示。所以,作品强调的是尽量客观,努力地接近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点体现在它的市民文学的特色上,如语言通俗易懂,戏谑幽默,善用双关语等。“它又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整理写成的,因此,其中包含着特别浓厚的民间文学要素,充分地体现出着民间的智慧形式。这种智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讲述故事的时候,体现出了鲜明的戏拟、滑稽特色。”[8]如在狮王派遣兔子朗伯和绵羊裴羚跟着列拿去取珍宝的故事中,绵羊裴羚问列那狐兔子朗伯何时会回王宫时,列那用“你到他也到”这句戏谑的双关语给予回答。事实上,列那已经杀死了兔子,并将其头颅包裹起来,当做珍宝诱骗绵羊带回去给狮王。虽是一句短句,却明显地展露了民间的元素。而对于歌德来说,作品在追求从客观现实出发的同时,更要遵循艺术家的内心体验和自由创作。在他看来,“一般说来,我总是先对描绘我的内心世界感到喜悦,然后才认识到外在世界。但是到了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世界确实就像我原来所想象的,我就不免生厌,再没有兴致去描绘它了。我可以说,如果我要等到我认识了世界才去描绘它,我的描述就会变成开玩笑了。”[9]除此之外,叙事诗《列那狐》中也不乏歌德对列那狐额外附加的内容,这些无疑是带有歌德个人主观色彩的。这是列那狐在形象上的分界点。
第三,作者个人的因素。《列那狐传奇》本是来源一些民间散编的小故事,经多数作家最终集成定稿。这其中很是经历了一些曲折,作家或根据个人喜好省略故事情节,或美化动物形象,它包含了作家们的个人态度倾向,有杂糅的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两个列那狐的形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再来看叙事诗《列那狐》,首先它由歌德一人创作,他只需从个人意愿出发,表达自己的主旨就已足矣。再者,从歌德的家庭背景来看,他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市民家庭里,这就决定了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局限性。他成长在市民家庭中,接受的是市民家庭式的教育,受着周围市民阶层的影响,从这些经历来看,歌德在骨子里也就是一个小市民形象。所以,在创作时,歌德难免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上自己对市民的理解,以至于塑造出了一个“哥德式的列那狐形象”。
综合上面对《列那狐传奇》和《列那狐》中列那狐形象,以及两者异同原因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前者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动摇着整个中世纪欧洲的文坛,也启发了几百年后的歌德。歌德以之为基础所创作的叙事诗《列那狐》,在继承之“旧”列那狐形象的同时,又发展出了一个颇具思想的“新”列那狐的形象,使之在世界文学史上逐步完善、丰满。


注释:
[1] 转引自《历史文化发展新坐标上的中世纪精神范本》,刘建军著,《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三期,第94页。
[2] 《浅析<</span>列那狐的故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第221页。
[3]《列那狐的故事》,罗新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第94页。
[4]《歌德思想之形成——经典文本体现的古典和谐》,叶隽著,中央编译出版社,第73页。
[5]《歌德文集》第九卷《莱涅克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第371页。
[6]《歌德文集》《莱涅克狐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第399页。
[7]《歌德思想之形成——经典文本体现的古典和谐》第72页,叶隽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8]《历史文化发展新坐标上的中世纪精神范本》,刘建军著,《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三期,第98页。
[9]《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发展新坐标上的中世纪精神范本》,刘建军著,《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三期。
[2]《浅析<列那狐的故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
[3]《列那狐的故事》,罗新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4]《歌德思想之形成——经典文本体现的古典和谐》,叶隽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5]《歌德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6]《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版。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