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古长垣八景题咏

2024-07-24 10:13阅读:

古长垣八景题咏

长垣文艺

因为古时候,我的家乡牛八屯曾一村归三县(少部分人家归属河南陈留、部分村民归属河北长垣、大部分住户归山东东明),有鸡叫听三省之传奇。为什么会这样?历史上的特殊原因真的说不太清楚。我估计,大概是那个时代,不同姓氏的村民时有迁居,而户口却未能轻易变更造成。正是因为长垣与我村这一特殊关系,老一辈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关于长垣县的历史典故与传奇远比东明等其他县多得多。比如,古时候长垣有“二月十九亮宝会”,亮宝会上,县城东街顿家的铁劈柴年年夺魁。据说,这“铁劈柴乃”三块深褐色的条形生铁。这三块生铁碰在一起,顿时火苗窜动,生铁通红, 如抽去一根,瞬间便火灭热退,不再燃烧。这真的好奇特,任谁说都是宝贝。可惜的是民国初年,顿家铁劈柴被“南蛮子”盗走,至今遗为憾事。比如,古时候,长垣某村有一个名叫王志的人,一天他去田里耕地,正劳作中,犁子坏了,他喝住牲口,回家拿了把斧子打算把犁子修一修。回来的路上,看到老柳树下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在下棋,王志就把手中的斧子别在腰上,站在旁边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发现身旁的树叶一会黄一会绿,不知道变了多少回。不知时间过了多久,王志忽然想起自己的牲口还在地里站着,便马上起身要去修理犁子继续耕地。突然,腰里的斧头掉到
了地上,斧把全腐烂了。王志心里奇怪,但也没多想。他回到地里一看,哪里还有牲口的影子!他以为牲口自己跑回了家,便转身回到村里。村子竟完全不是他熟悉的样子,几个老人问他找谁,他说出自己的名姓之后,几位老人大为吃惊,说,村里人祖辈相传,数百年前有一名唤王志的先人,犁地未归,没了踪影……王志听了这话,一下子惊呆了,他迷茫苦笑着走出了村子,从此不知所踪……再比如,我爷爷讲过的,当年我曾祖的岳丈——汤官营的苗联田大侠精通“大洪拳”,爱打抱不平,曾在长垣县比武擂台上,三拳打倒武林高手段金爪,声震黄河两岸……关于古长垣县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至今只要一提起长垣,就感到十分亲切。前几天在长兴竹林寺,听那里的陈护法说,古长垣有“四致八景”。回来查了查资料,还真有。长垣“四致八景歌”曰:“四致八景,出在蒲城。北杏坛,南蘧公,子路坟,府君厅。毛家潭有个秋月明,铜钟、石鼓按时响,双头石鱼水上行,尊经阁,琉璃井,北门里头玉芽生,玄帝庙上灵芝草,白衣阁上金小虫,圣人琴,自己鸣,关夫子勒马听琴声,金马驹,卫王城,桧楷二树最有名,我说这话你不信,竹林寺有影却无踪。”这首歌在长垣民间已流传了几百年,它承载着长垣厚重的历史,包含着长垣人民对家乡曾经辉煌的自豪情感,更折射着人们一直以来对理想世界和美好人生的向往。歌中所唱,包括位于今县城北、南、东、西的杏坛圣庙、蘧公祠、子路墓、府君厅四处主景,以及分布于城内外的毛家潭、铜钟、石鼓、双头石鱼、尊经阁、琉璃井等,共计十八处古代景观。其中,“杏坛琴韵”、“蘧祠书声”、“仲墓晚霭”、“烂柯遗梦”、“毛潭秋月”、“淘北渔歌”、“青岗夕照”、“竹林烟雨”为长垣八景1.杏坛琴韵
古蒲杏坛即县北十里学堂岗圣庙。
《名胜志》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弟子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
《长垣志》载:“孔子弦诵于此。有庙,建自前代,元季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知县刘宏重建,前为棂星门');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中为大成殿,后有杏坛,左右二亭,曰‘问志’、‘咏归’,后堂曰‘深造’。
弘治四年,知县杜启重修。殿内旧设孔子弦诵像,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谓四贤于此言志也。杜以子畏于匡,颜渊后至蒲,子贡执辔,增颜渊、子贡二像,于深造堂左右,增‘成德’、‘达才’二斋');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正德八年,知县卢熙增修,改二亭曰‘春风’、‘化雨’。
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钟崇武重修,“庙貌宽广,形势巍峨,碑碣林立。大成殿前二碑光壁如鉴,古柏参天,大可数围。”岗顶四周,遍种杏树,初春花放,香飘数里,引天下士子儒生迤逦来观,思古朝圣。
明《长垣志》又载:“工匠陈海、崔旺等夜闻琴瑟之声,清越盈耳,众惊起,异之。”并载:“常闻夫子琴声,故庙东南隅有关夫子勒马听琴处,足证当时灵胜。”
可见,学堂岗确属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途中驻足之地。古往今来,人们对大圣先师孔子于此弹琴讲道之事深信不疑,“杏坛琴韵”至今仍在长垣大地清越回响。
今学堂岗古杏坛仍遗存大殿、碑亭各一座,孔子与“四子”言志雕塑一组,崔景荣、李化龙等朝廷重臣名士撰文碑石数通,为“长垣古代八景”现今保存最完整之名胜。
听风试咏:
学堂旦暮诵声欢,古柏森森对畹兰。成德达才琴韵雅,说经养性镜光寒。春风化雨润芹圃,芳草儒冠绕杏坛。夫子不归弦亦断,鸱鸮长啸泮池干。
2.蘧祠书声
明《长垣志》载:伯玉祠旧为子路祠,正德年间知县张治道建,嘉靖二十六年知县白大用并祀蘧伯玉,题曰二贤祠');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改祀子路于北,而此独祠伯玉。前曰君子堂,后曰及圣堂、知非轩、寡过轩。万历二十四年,知县袁和增修,制更伟丽,群弟子肄业其中。   清同治长垣知事苏费瀛《重修寡过书院增添试院记》曰:“城内之东南有书院焉,名寡过书院,因肇基于蘧子祠而名之也。”
  民国《长垣志》载:“先贤蘧子祠在城内东南隅,民国二十九年拆废。”
  据史可见:“蘧祠书声”景观在老县城内东南角坑塘北岸,原为祭祀子路的“子路祠”,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将“子路祠”迁至老县城北街西侧,将此处专祀蘧伯玉,更名为“先贤蘧子祠”,至清末民初,将“先贤蘧子祠”改为“寡过书院”,招县内童子于书院习文读经,由此蘧祠变成了一所旧式学府,一直到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书院的蘧祠建筑被拆除毁没。


听风试咏:

蘧公祠里乱莺飞,寡过轩前吊客微。三代元勋成守护,千秋清气失依归。卷舒有道江山稳,裁剪无私天地威。五十九年叹伯玉,王侯衮衮不知非。
3.仲墓晚霭
长垣子路墓在今县城东落阵屯村。
明嘉靖《长垣志》载:子路墓“在城东北三里,墓前有祠。正统间重修,天顺间知县刘弘增修。弘治十八年,知县白思诚悉撤其旧新之。”
明万历《长垣志》载:子路墓“在东关外,有祠,正堂两厢俨然森列。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置祭田六亩。隆庆六年,知县胡宥重修,置祭田五十亩。万历三十年,知县张文炫重修。”
清康熙《长垣志》载:“康熙十八年,知县宗琮、教谕刘汉裔修建大堂、前堂、大门、墙垣、塑像,焕然一新。”
清嘉庆《长垣志》载:“乾隆十九年,知县屠祖赉,邑人贡生杨钟恒重修。二十七年,知县吴刚重修。”并载:“子路治蒲,蒲人多思之,死难后葬蒲。”
据史可知:长垣子路墓千百年里经过多次修建,规模宏大,气象俨然。每至傍晚时分,青烟云气蒸腾缭绕于殿宇墓冢之上,盘桓于苍柏青松之间,一幅神秘灵异之态势,一派圣伟庄肃之境况。

听风试咏:
一吟季路目朦胧,桃李三千独称雄。言志每教夫子哂,齐家长得缪彤功。无私好勇登堂渺,信美多情入室空。护主结缨慷慨去,冢荒霭晚看飞鸿。
4.烂柯遗梦


古蒲烂柯台旧址在今长垣县城西耿村。
台下建有崔府君庙,俗称府君厅,是为纪念唐开元年间治水有功之中卫令崔瑗。
《长垣志》载:“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于台之南建团亭,设石棋盘,又南起凭虚阁,修前门,宛然仙境。”《一统志》载:“樵者王质入山伐木,见二童子对弈,坐观,斧柯烂。”
1988年,新乡市文物考古队在耿村北侧一带进行地下勘探,挖掘出十几座汉代墓葬,更发现了规模宏大的人工夯土层。从众多汉代墓葬推断:古人墓葬多置于岗丘,深厚的夯土层至少说明位于耿村的岗丘之上曾有大型建筑。那么,史书中记载的府君厅和烂柯台应属当年实景。




听风试咏:


探奇又到耿村外,漠漠烟光碧水粼。寂寂凭虚仍对影,沉沉观化独伤神。有心访道棋盘缺,无意寻仙樵斧新。日暮怅然归去晚,回回不见手谈人。





5.青冈夕照
青岗在县城西北二十里樊相镇青岗村,乃已有四千五百年历史的龙山文化古遗址。
据《长垣志》载:“宋靖国元年青岗岗顶建有龙泉寺,宣和三年重修,岗下有白莲池、英王墓。”登岗“俯望无际,古意苍茫”,向为蒲城内外雅士达人观霞赏晚之佳处。
现今青岗依然高丘屹立,之上建有初级中学一处,古碑数通,残砖断石随处可见,青草杂树秋枯春荣,仍不失县境之内一处寻胜怀古之地。


听风试咏:不到青岗又几年,重来风景尚依然。龙泉只在旧碑里,鸟影每穷残照边。坐思莲池红药美,还闻竹径绿萝牵。寻幽恍觉天将暮,暂拢烟霞披一肩。

6.毛潭秋月


《长垣志》载:“毛潭,黄河泛滥而成,以其上居民有毛姓者,故名。”又载:“毛潭在县东南十五里,水深满,四时不竭。净澈澄明,华光如洗。相传中有神物,天旱往往于此致祷;亦多鱼鲜蒲荷,故人称‘毛潭秋月’,为邑一景。”
“四致八景歌”中的“毛家潭有个秋月明”即指此。并载:“万历丙戌大旱后,毛潭浅枯不复衍沃。岂地脉固亦有盈虚欤!”
可见,曾清照长垣故人的毛潭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逐渐枯没。而“毛潭秋月”,却永远嵌刻于长垣人心田。




听风试咏:


柯烂棋盘尚未收,又探潭水为毛留。四时漠漠烟如瞑,终日濛濛翠欲流。鱼蟹化龙风雨夜,芰荷涵月镜池秋。蒲城梦断无归路,莺自嘤嘤云自悠。 7.竹林烟雨
古蒲竹林寺在今县城东三十五里的苗寨镇柳冢村一带。柳冢村一带在金、元之际为长垣县城所在地。
长垣之名始于秦设长垣县。作为县治之所的县城,两千多年中多次变迁,但其中有四个地方准确而明晰,即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的今满村镇陈墙村;隋至金初历时六百零八年的今南蒲街道司坡村;金、元两代一百六十五年的今苗寨镇柳冢村;明代以来六百年的当今县城。
明《长垣志》载:位于柳冢的长垣县城,“元至正八年建有崇录寺、元帝庙、城隍庙、古塔。”。并载:“竹林寺烟雨,为邑胜景,今犹多苍树竹林断石,古意森然。”“每烟云四起,林木苍茫,鸟声喧杂,令人兴吊古之思焉。”
明代初年黄河由向东流入黄海改为向北流入渤海,位于苗寨镇柳冢村一带的长垣县城被改道向北流的黄河淹没,县城被迫迁至现今所在地。竹林寺等建筑也随黄河的不断泛滥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百多年里笼罩竹林寺的烟雨嘎然停歇。




听风试咏:


又来苗寨觅城郭,柳冢黄沙没逝波。断石萝阴曾拂袖,寒云竹影似香婆。鸟声喧杂连天地,花气清幽入梦河。诗韵绵绵寺何在,百年沧海亦销磨。
8.淘北渔歌
《长垣志》载:“淘北河在县境南三十里,东流至纸坊集(今属东明)入黄河。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决口于铜瓦厢,由盘岗里入县境,将淘北河冲断。咸丰八年及同治二年,黄河两次西移,将淘北河冲没。”
昔日淘北河为县域内黄河主要支河,曲流数十里,绿水舔岸,柳荫蒲丰,群鱼跃波,轻舟穿行,一派“北国江南”景象。
自明及清,县民及李化龙等众多达人儒士每每于此举桨击流,以“淘北渔歌”入诗。今虽河迹难寻,终是渔歌未灭也。




听风试咏:


看似江南居北国,茫茫陶水浴烟波。春风柳色翻青笠,疏雨荷香点绿蓑。归马应愁潮浪涌,远灯尽道野情多。达人儒士相携醉,举桨中流起棹歌。





后记前些年曾题写过“古曹州八景”、“古东明十二景”、“古马头十景”,近日又题咏了家乡“古牛八屯十景”、“古长垣八景”,拙诗合在一起竟有60余首,这些习作或律或绝,或五言或七言,不为吊古伤今,只为三五好友茶余饭后多点谈资,聊博一笑,仅此而已……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