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
2017-01-15 21:20阅读:7,701
《道德经》是最有智慧的中国古代经典,学好《道德经》对于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提高我们的思维深度有着非常切实有效的意义。《道德经》在海外的发行量已超过《圣经》,是西方精英必读的经典,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是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本民族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
《道德经》有通用版本与帛书版两种,通用版为汉朝以后的版本,对比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本,明显有改动痕迹,例如开篇第一句帛书版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而通用版本为'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恒改为常是避汉文帝刘恒的名号。这在古代是修书编纂过程中常出现的情况,其他改动之处也是很多,因此我们学习《道德经》为了更好的了解古人的原意,自然选择帛书版。
还有要注意,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朗诵的时候会用韵律来分,我们今人学习因标点符号的标注不同,也会造成理解有些许不同。古人的思维方式跟今天的我们差异很大,而且《道德经》出现的年代可用的汉字,词汇还不像现在那么多。把《道德经》用现代语言表述是件困难的事,因语言的局限性,往往掉入出口即错的囧境,我们学习《道德经》重在学习老子的思维方式,设身处地的回到《道德经》产生的那个年代,以及关令尹喜在函谷关拦下老子,请教问题,尹喜会向老子请教那些问题呢?尹喜也是修行之人,又是一方官员,大概会向老子请教个人修行,及治国安邦之道,老子在函谷关待了三个月,我们可以猜想这三个月尹喜向老子请教了大量的问题,而且悉心做了记录,而《道德经》或许正是尹喜向老子请教做的记录。正如佛陀,孔子等圣人不会自己著书,而都是后代弟子记录一样。如此,《道德经》其实是本讲个人修行及治理国家,非常接地气非常实用的书。下面我们试着把《道德经》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文:宇宙的真理是可以描述,可以体悟践行的,但其表现不是恒定不变的。事物,规律是可以命名的,但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名。(打个比方,杯子在中国叫杯子,在美国叫cap,在西班牙又叫其他名字,等等。当然即使在中国也可以叫他其他名字)。没有名字概念之前,事物或规律就已经开始和运行了;因为人的意识有了名相的概念,对世界的认识就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比如,开水沸腾产生热能是人类发现它之前就存在的,人类发现了这个现象,并给这个现象命了名,继续研究下去又发明了蒸汽机,等等)无和有都是人主观意识下认识世界分出的两种相对的状态,在无的状态下,事物是变化无穷的,有无限的可能性(比如,两个武者比武,在对峙未出手之时是有无数种可能的,可能这样进攻,也可能那样进攻,可能甲先进攻,也可能乙先进攻,也可能双方就不打了,等等)在有的状态下,事物变化就是有边界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是比武的例子,甲先出了一招,就是有,对方就会做出反应来应对,这种情形下,两个人的状态变化范围就比较小了)。无和有都是出自道的本体,两种状态是统一的,只是名相不同,相互依存。(就像太极图)两种状态互为因缘,一环扣一环,不断变化,玄妙无穷,最终产生更多奇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