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刘一明祖师解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是静坐的至高口诀

2020-12-08 11:23阅读:4,645

导读

这个专栏选择的道德经注解,是笔者认为几千年来最好的几家,他们的身份不是学者,而是证道者。与一般学者不同,学者注解道德经,是纸上谈兵,谈来谈去最后只是文字游戏,或是引向哲理,给人一点启迪。
证道祖师解读的道德经,是基于真实的修行实践而言,虽然不同的祖师角度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真货和干货,而非哲理、鸡汤或牵强附会的治国哲学。因为《道德经》本身就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也不是兵法,也不是治国之书,它的目的非常明确,是性命之学,是超越生死的实践。当然,它也完全涵盖和囊括了以上这些定位。
之前,我们已经分别解读了吕洞宾、黄元吉、刘一明、陆西星、李西月、李道纯几位证道祖师对道德经的解说,今天进行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章的解读,本文选自刘一明祖师《道德经会义》一书。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上章言夫惟不盈,能敝不新成。此致虚守静,还元返本之功也。然致虚须要致到虚之极处,方是真虚。守静须要守到静之笃处,方是真静。若虚未到虚之极,犹有虚在。静未到静之笃,犹有静在。非真虚真静。与道尚隔一层。
《道德经》上一章说“夫惟不盈,能敝不新成”,这是致虚守静,还元返本的功夫。但是,致虚要虚到极致,才是真虚;守静要静到极致才是真静。如果虚没有到极致,还有一个“致虚”的念头在,静没到静的极致,还有个“守静”的意识在,这就是没到“真虚真静”,与大道还隔了一层。(五戈疏:道德经本章其实直接讲了静坐的方法,道家有跪坐的传统,佛家有盘坐的传统,尽管有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静定功夫。)
果到虚极静笃之时,万念俱泯,万虑俱息。则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凝而为一粒黍珠,点化凡躯,脱胎换骨,绝不费力。但致虚守静,有工程,有火候,毫发差殊,不能成功。

真到了虚静到极致的时候,念头都没有了,思虑都停止了。这个时候,先天之气就从虚无中来,在身中凝聚为一粒黍米珠。点化肉体凡胎,脱胎换骨,绝不费力。但致虚守静的功夫,有严谨的程序,有精密的火候,有一丝毫偏差,都无法成功。(五戈疏:这里说的念头熄灭,并不是失去直觉,无论道家佛家都是批判这种“无知觉”的,佛家把这个叫“顽空”,就是固执的强行执着“空”,道家把这个叫“枯坐”,也叫“磨砖作镜”,砖头磨一百年也成不了镜子,因为方法本身就错了。事实上,今天大部分大作爱好者,经历的都是这种错误的体验。真正的致虚守静,要靠德性的训练,德行的积累,把善良训练成性格,训练成下意识,这是不容易的,这在道家叫做“炼己”,在儒家叫“克己”。所以坐上的功夫,真正的入手在坐下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工夫在诗外”。)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者,即工程火候下手之妙用。万物即万念万虑之物。观者非眼见之观,乃神明觉察,默运枢纽之功,即有欲观徼之观。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就是程序火候下手的妙用。万物,就是心中千千万万的念头思虑。观复,观不是用眼睛看,而是元神的觉知,元神在幕后主宰这一切,也就是《道德经》篇首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功夫。(五戈疏:万物,可以理解为念头像落叶一样纷纷落下,意识逐渐澄清至于虚静;也可以理解为真气在身中流淌,归于丹田。复,是《易经》中非常重要之一卦,在一年之中,代表冬至,冬至一阳生,而在丹道里意味着“活子时”,即真阳生。儒家也讲“复性”,即是“复原天性”的意思,又暗藏修行之中真阳发生的隐喻。)
夫人自先天阳极,后天阴生。万念万虑,尽皆作起,假伤其真,性乱命摇,本来灵宝埋没矣。若欲还元返本,无而仍有,必须炼己纯熟。拔尽一切根尘,方能济事。
人类自从生下来是纯阳之体,长到青年的时候,阳气达到鼎盛,之后便开始阴盛阳衰走下坡路。从青春期开始,各种纷纷扰扰的烦恼思虑开始萌生,后天识神的假心,伤害并绑架了先天元神的真心,从此心性变的不纯洁,生命健康也开始出现紊乱,人身本有的先天之气被埋没了。如果想返本还原,回归先天状态,必须锻造高尚的德性,把一切不善的念头都除干净,才能做到。(五戈疏:这里讲了人之初性本善,长着长着开始恶,背后有一整套系统的逻辑,可以参看我之前写的《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恶》一文。另外,可参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这里的二七、二八是讲的卦数,不可以直接机械的按多少岁换算。总的意思就像庄子说的“方生方死”,在二七、二八的阶段,正是少男少女青春期发育的时候,也就是阳气鼎盛的时候,生育能力是这个时候有的,然而生命能量,也就是真气的耗散也从这里开始,所以刘祖师说“先天阳极,后天阴生”。而我们知道,这个时候也是孩子变成大人的阶段,少年维特之烦恼也从这时候开始,所以刘祖说“万念万虑,尽皆作起,假伤其真”,这之后的孩子,变得更加懂事,但也意味着不再像孩童一样单纯善良。)
致虚者,即虚其万念万虑也。守静者,即静此万念万虑也。观其复者,即观其万念万虑芸芸之作,不虚而必致之于虚,不静而必守之于静。时时觉察,功深日久。虽物芸芸,各归其根矣。芸芸归根,万而仍一。内念不出,外物不入。故归根曰静。
所谓“致虚”,就是澄清意识中的纷纷的念头,让意识变得干净;所谓“守静”,就是保持意识的专注,让意识处于持久的清静中;所谓“观复”,就是观念头的起起落落,如果不虚不静,就观到虚静为止。时时刻刻觉知念头,对念头的感知力一天比一天敏感。尽管念头会不停的冒出来,但都能通过观照,让它们平静的落下,归于无意识。直到内心不起妄念,外境也惊不起内心的波澜。所以说“归根曰静”。(五戈疏:道家和佛家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只不过用的名词不同,道家简约,佛家详尽。这里讲的方法,即参禅的方法,真正的禅宗并非是参话头、打禅七,而在于心上做功夫。六祖《坛经》里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与道德经本章非常契合,可以互参。)
静极则虚室生白,徼中藏妙。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复见当年面目。故静曰复命,能复于命始母到手。随心走去,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常于真而真于常,可无渗漏之患矣。故复命曰常。
静到极致,则会玄关窍开,放大光明,于有限中洞见无限天地,见到那个超越思维和意识的先天大道,返回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所以说“静曰复命”。能复先天之命,得先天真一之气,从此百脉皆通,智慧畅达。做任何事,无论这样还是那样,总是做到恰到好处。时时刻刻在真道中,真道施展与时时刻刻中,则不会有悟道不彻底而导致的退转渗漏的祸患。所以说“复命曰常”。(五戈疏:这一段是说致虚守静的成果,道家和佛家的入门都有严格标准,道家称之为“玄关窍开”,佛家称之为“明心见性”,到此境界,道家为人仙果位,佛家为初果罗汉。)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