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
2024-04-19 10:30阅读:4
《转识成智》
周霄山:
转识成智,也就是转烦恼为菩提。“识”就是我们的念头,“智”就是我们的觉知。
“识”与“智”其实是一个东西,“识”与“智”和“念”与“觉”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其实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所以,转识成智,其实就是转念为觉,转烦恼为菩提。
“念”是收缩了的“觉”,而“觉”是放松了的“念”。因为念头是收缩的,所以它是压抑的,焦虑的,紧张的,所以它是属于分别识。而“觉”是这个“念”放松了,所以它是敞开的,是包容的,是没有压力的。念头是充满压力的,压力就是焦虑,就是冲突,所以他们俩其实是一个东西的两种状态。所以,转识成智,就是通过我们的觉知力的修炼,将我们的念头转化为觉知,这就是转识成智。
一旦我们转识成智了,那么我们的那个小我就会被破掉,就好像有一块冰是那个小我,如果它融化之后变成气了,那块冰就没有了,它完全变成了一团气,那个气就是“觉”。而那个冰就是“念”,也就是“识”。而那个“气”就是“智”。转识成智,就是把那块冰融化变成气,也就转识成智了。
平时我们要以一个平等心、平常心去面对我们所有的事物,这个平等心、平常心其实就是“智”就是“觉”,只有在“觉”的层面,我们才能够有平等心、平常心。而在“识”的层面则只会去分别,不会有平等,而会有一个黑白善恶美丑,一直分别下去,就变成“识”,就变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成小我,就变成无明,就轮回痛苦。如果我们将“识”的空间变大,变得无限大,变得平等,变得没有分别,“识”就变成了“智”。这也就是“转识成智”。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由众生到佛的境界是不隔的,迷即众生,悟时是佛,为什么是不隔的?波浪即水,不是离开波浪而见有水,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从波浪体会水不难,但着了波浪,只能永远见到波浪,以为波浪就是水,这样就见不到不生不灭、一体的水性,所以众生悟佛道,说难不难,故为不隔。还有人理解所有的都是空的,以为证得了空就会见到般若,这样的话,也就落在了空的“相”上。
凡夫认为是相对空,也叫顽空;外道认为是断灭空;二乘认为是析法真空,也叫偏空;初入门的认为是体法真空;而佛所证的是妙有真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认识?我们众生闻了佛法为什么还不开悟?那么我们就要问问自己可有种善根,未种要种,种了之后可有增长,增长了可有成熟,若善根成熟,一闻佛法即悟道,就能见到佛所证得的妙有真空。若善根未成熟,或未增长,甚至未种善根,那我们以什么来见证?所以说,我们在那一个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解。
凡夫认为空是针对有来讲的。也就是,这个东西放在这里,能看得见就是有,拿走了就是空;杯子里装水是有,水倒了就是空;人活着就是有,人死了就是空。机械地把空和有对立起来,这就是凡夫对空的理解,就是相对空。而外道认为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任何相都不要,认为这就是空,把空定在那里了。这就是外道对空的理解,就是断灭空。二乘所证的空是析法真空。他们经过分析认为:所有事相都是假的,只有我们的法身是真的。离开了相另外有一个法我在,这样就把色法和心法分成了两部分。认为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要证成妙体,就要离开色相。好比镜子和影子,他们要避开影子而执取镜子,这实际上是偏空了。所以二乘遁世修行,这样怎么能够圆满?虽然色法与心法不二,但还要知道其妙用。认识到任何事相本来没有自体,当下即空。不用离开事相就是空。东西放在这里,不需要拿走,就是空。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都是因缘合和而成。所以不用离开事相就能修行,因为事相本身就是空的。如果知道色相妙用无边,利用色相就是真空妙有了,比如五蕴是遮蔽我们本性光明的坏东西,所以要“照见五蕴皆空”。但反过来五蕴又是妙用。成所作智就是利用五蕴来成就一切事业。要到证得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这才究竟。
修佛的实质就是“转识成智”。佛家的终极目标是解脱烦恼,要解脱烦恼首先得认识烦恼。那么人的烦恼是怎样产生的?通常,人包括肉体和精神(佛家称“精神”为“心”)两个部分,高僧大德们用得道慧眼看到,烦恼产生的根源在“心”(即精神),不在肉体。因此,“心”的本质、“心”的功能、“心”的结构等问题就成了认识烦恼、解脱烦恼的认识前提。那么,“心”究竟为何物?佛家唯识学认为,“心”的运作包括八个层次,即“八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是我们接触外物的门户,这些“门户”让我们拥有了视、听、嗅、触等感觉。作为第六识的“意识”具认识、思维、记忆、情感等功能。第七识末那识的主要内容是存储“我执”,而“我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和“阿赖耶识”的共同作用:阿赖耶识提供“我执”的先天性可能,意识在后天的运作中强化这种可能,并最终让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主要功能是“收藏”:它收藏了我们累世转生的无量因果,当然也收藏了我们今生“意识”反复造作而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或意念,成为指导我们今生“心”之运作以及世俗人生命运的潜在可能。佛家认为,“意识”层是人“心”最重要的层次,它是前五识认识功能的依据,它也是“我执”形成的关键。也就是说,“意识”层的认识、思维、记忆等能力具有形成“我执”、升起邪念、染污思想的功能。而“我执”、邪念、思想染污是人生烦恼的主要表现,所以,人“心”之“意识”层是人生烦恼的主要根源,正是“意识”的认识、思维、记忆等功能导致了无穷无尽的人生烦恼。
我们认识烦恼的目的在于祛除烦恼,超越烦恼,实现幸福,成就常乐我净。那么烦恼该如何祛除?唯识学认为,产生烦恼的关键是“意识”,祛除烦恼的关键也是“意识”:意识的认识、思维、记忆等功能不但可以让人产生我执、升起邪念,而且还可以让人认识到“我执”、“邪念”的虚妄不实性,进而超越我执,克服烦恼,实现幸福,成就常乐我净。而“意识”内部的这个“超越”、“克服”的过程就是佛家通常所谓的“转识成智”的意义之一:将人“心”之“意识”层转化成“妙观察智”,具有“妙观察智”的人活得更通透、更圆融,人生烦恼也就更少。《大乘入椤伽经》说:“意识若转依,心则离浊乱,我说心为佛,觉了一切法”。也就是,通过禅定、观想等修行,了解人生本质、世事本相以及意识的虚妄不实,进而改造意识,祛除我执,洗刷染污,实现正念,驻于正智。这也就是佛经所谓的“妙观察智”了。当然,意识转为“妙观察智”不是“转识成智”的全部内容,“转识成智”通常还包括末那识转变为“平等性智”和前五识与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是修佛的更高果位,这些果位的获得也需要借助意识,借助“妙观察智”,是在“妙观察智”基础上的更高进阶。总之,所谓“转识成智”是指,人生烦恼源于人的意识、末那识和耶赖耶识,要祛除烦恼、超越生死,就需要通过修行,将意识转化成“妙观察智”,将末那识转化成“平等性智”,将阿赖耶识和前五识转化成“大圆镜智”。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转识成智”,我们自然也就会得出:人生的痛苦与幸福只存在于一念之差中,妄念导致痛苦,正念派生出幸福。或者说,幸福就在一念间,痛苦也在一念间,幸福还是痛苦在本质上取决于我们对人生、世事、成败得失的看法,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财产、地位、身份等外在的东西。人生苦短,愁苦悲戚是一生,快快乐乐也是一生。我们何不转变观念,接受自己,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和谐顺遂于生命的每一天,安详快乐地生活,快乐安详地奋斗,不纠结、不贪婪、不嗔怒。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转识成智”后的现实体现。
真空妙有,就是说既然有佛性就应该起妙用,妙用就是指所现的各种差别相;妙有真空就是说这些相都是由法身所显现的,本身并没有,本身就是空。所以说,我们的佛性、色相、妙用三者不可分割,有体必现相,有相必起用。就好像是没有房子我们不能遮风挡雨,而没有相法性又在什么地方体现?所以说,我们的法性身是成就万物的根本,也就是成佛的根本。这就叫“事以理成,理以事显。”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是真空;而《弥陀经》里说的庄严妙相,即是妙有。也就是,镜子里总有影子,没有影子就不能称其为镜子。不能现相起用就不是佛性,所以,佛性有种种的妙用。也就是,一切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不是心外另有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的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妙用,既不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也不会在什么地方灭掉。它无始无终,本来如此。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而迷于色相,向外追求,造业受报,而枉受六道轮回无有了期。既然我们本性有如此广大之妙用,为什么只捞取外面一点点假相而忘记我们博大的佛性?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要再去追求外面的境界,随缘任运就好。由于我们前世造的因不同,这一世所受的果就不同。这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都逃不脱因果法则。六祖说:“我们前念着相、前念迷就是凡夫,后念觉悟了就是佛。”就是这么快,不需要怎么修,只要能觉悟,一切放下,不着相就行了。
我们每个人的缘分、业力、身体条件等等都不相同。只要我们随缘度日就好,今天的因缘如此,今天这样过。明天的因缘如彼,明天就那样过。心里不要去苛求,不要去攀缘,不要着实惠。只要能一切放下,就一切无碍了。那就成佛了。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三界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的,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事物、思想都是我们的识所变现的。一切事物、思想就是法,我们的分别心就是识。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就是要把我们的八识转成四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作智。只要转识成智,就能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重视我们的妙明真心。只要我们修心,时时处处不着相,就必定能成就。
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科技手段,不断向物质层面的无穷大与无穷小的两极深入探索,每一轮次取得的科技成果,都是一次人类文明升维,迎来物质科技的蓬勃发展。但这种蓬勃发展所带来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的低效运用与浪费,以及衍生出的环境危机等严重后遗症。另一种是不苛求外物,返求诸己,以自身之灵为太极,通过自灵的升维,驾驭并延伸外物世界中无穷大与无穷小的两极。实则,这种方式才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先以文化性,转识成智,再以灵化物,转智成慧,后以慧御物,物我皆升。这种方式才是真正的“科学方式”,这不仅能够提高生命生存质量,还能够提高世界资源应用效率,甚至能够提高生命时空优良生态。
通常情况下,活体生命态对于能量资源的运用最为彻底,其转化效率非常高,几乎能够达到百分之百。而物质机械对能量资源的运用效率最低,机械能到化学能转化率最高也不足百分之几,其绝大部分资源能源都浪费消耗了。这样高能量消耗、高物质需求,高资源浪费,必然导致地球资源愈发匮乏,引发人类战争频发,诱发人类生存大危机等。
如果通过文化升维,灵性升维,智慧升维,来提升人们的世界观、宇宙观的认知水平,提高人们探索与开发世界的方法方式,降低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执着,降低社会生产对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应用转化效率,提高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完成人类从“高物化”到“高智慧”的转变,促使人类从“德化”到“道化”的进程,这将是地球人类之大幸。这也是所有地球生命共同努力的目标。这更是以灵性智慧见长的东方人所应有的教化担当与引领使命。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