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英译之悖论 张智中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汉诗由汉字组成,英诗由英文单词组成;汉字本身即具有浓郁的诗性,英文单词却是干瘪的字母符号;再加上汉诗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更导致了汉诗的抗译性或不可译性。可以说,正是汉语本身的独特与优美,成就了汉诗的千年魅力;因此,汉诗,似乎是不可译的。同时,由于汉诗的多义多解,往往产生译者的多解多译,即一首汉诗,往往有着多种不同的翻译。此时,汉诗不仅可译,而且可以多译。这便是汉诗英译的一个悖论。 关键词:汉诗英译;不可译性;可译性;悖论 Paradox ofC-E PoetryTranslation ZHANG
Zhi-zh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Chinese poems are composed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English poems are written with English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themselves contain a lot of poetry, and English words are simply
symbolic letters. Plus thousands of years of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poems, all this leads to theuntranslatabilityof Chinese poems. It can be
asserted that the unique beau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entails the
everlasting beauty of Chinese poems. Therefore, Chinese poems seem
to beuntranslatable; at the same time, owing to the
plural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inChinese poems,
different versions are produced by different translators from the
same Chinese poem, which testifies thetranslatability
ofChinese poems. The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Chinese poems constitute a
paradox. Key words:C-E poetrytranslation; untranslatability;
translatability; paradox 1.汉字的特性,通向汉诗的诗性 汉诗,尤其是古典汉诗,散发着经久而不衰的魅力。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国粹,同时也令无数西方的汉学家为之倾倒。那么,汉诗的魅力,究竟源自哪里?“你或许陶醉于中国的唐诗宋词,那工整的形式、深邃的意境千百年来令无数人击节慨叹。然而,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学大厦,实际是以汉字为基石而构建起来的。”(刘志基2007:
219)简言之,汉诗的魅力,来自汉字。那么,汉字的魅力,又何在呢? 汉字是形象文字,其偏旁部首令读者一望便可产生联想,得知其内在含义,并获得美学意义上的享受。“比如‘雨’、‘雪’、‘山’、‘月’这样的字一出现,马上会使人联想到它们的形状,使人仿佛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这就是诗意,是最基础的诗意感受。汉语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性思维。”(杨志学2007:
93)汉字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是西方语言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所以,我认为,就一种诗歌载体而言,汉字在形状上已经是先天地就优越于西方的印欧语系的文字了。”(辜正坤2004:
175-176)所以,绿原对对一位外国诗人说:“我的母语是最好的,它没有过去式,过去的一切都发生在眼前;也没有未来式,未来的一切也都发生在眼前。”(绿原2006:
10-11)那么,西方人究竟怎么看待汉字、汉语、汉诗呢? 洪堡德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字排在哪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葛兆光2008:
59)费诺罗萨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理想的诗歌语言:没有成体系的时态、语法的束缚,很多场合不需要出现主语,有大量的无主句。正是汉语的这些模糊性使中国诗歌高度精练、意境深远。(吴其尧2006:
114)作为美国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庞德虽然不懂汉字,却也觉得,汉字一看起来就让人情不自禁地觉得那是诗,看那个形状就已经是诗了,而高度符号化的语言文字是没有这种东西的。(辜正坤2004:
176)Julia C.
Lin写道:“汉字的图画性与表意性,是汉语最为显著的表面特征,并长久以来激发了西方人的想象力。”(Julia
C. Lin: 1972: 4)(1)另外,法国汉学家格兰特(Marcel
Granet)也如此评价汉语:“中国人所用的语言,是特别为‘描绘’而造的,不是为分类而造的,那是一种可以抒发特别情感,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而不是为了下定义或判断而设计的语言。”(丛滋杭2008:
91) 因此,可以说,汉语是一种艺术的语言,英语则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总之,古典汉诗经久不衰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汉字。关于汉字的特性和魅力,易闻晓的论述,最为详尽: (1)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造字方法使文字本身具有形象性,从而字形即具直观表象,足可引人联想,适合具象思维。(2)汉字独字单音,就使诗的句式一定,一首诗每句整齐划一,从而形成句式一致的各种体制。(3)汉字单字为词,双音词绝大部分乃是单字的组合,而单字与双字的组合便于形成奇偶相间的句式节奏。(4)汉语单字就像一个语言的魔方,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随意组合,极有利于诗之造语的用字变动和顺序调整。(5)汉字所具有的构词造句的多能性和灵活性,乃是由于它不存在西方拼音文字那些数、型、时态、性别、格位的种种制约,这些都是汉语的绝对优点。(6)汉字作为词在句中使用异常灵便,汉字词性不定,恒依语境变化,因而来自西语的词性分析在此扞格不入。(7)汉语往往一字多义、多字同义,或同字反义,这些都为作诗造语的下字拣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多数字义的表情达意功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蕴、连通人的生命感受,非同概念的精确表述。(8)至于汉语在语法方面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吊诡地说,就是没有语法,至少是没有像西方文法那样的语法。即在总体上主于“意合”而略于语法,在根本上并不受所谓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结构的制约。(易闻晓2006:
43-45) 凡此种种,汉字的特性,一词以蔽之:通向汉诗的诗性。可以说,正是汉字,才成就了汉诗,成就了中国这一泱泱诗国。那么,汉诗一经英译,即脱离了汉字;脱离了汉字,也就意味着脱离了汉诗原有的内在诗性。说诗歌不可译,就汉诗英译而言,似乎更具有了一些典型性和代表性。 2.语言不同,诗美各异 一国有一国之文字,一国有一国之文学。语言文字的不同,导致诗美的相异。汉诗语言之不同于英诗语言,具体如下: 2.1 汉语的具象与英语的抽象 闻一多在进行中、西比较时指出:“我们中国的文学里,尤其不当忽略视觉一层,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本是欧洲文字的一个缺憾。”(龙泉明2005:
27-28)辜正坤说:“汉字的每一个字本身就具有意义自我阐释的作用。因为它的根底来源于图画文字。图画就是外部世界事物的缩影。一个字就是表达的含义从它的书写本身就已经显示出来了。这等于说每个汉字就是自身的含义小词典。如果有两个、三个、四个字组成的汉字词组,则各个单字便等于可以相互阐释,互证互释互彰。”(辜正坤2004:
190)汉字是象形文字,侧重于人的视觉,而英语是拼音文字,侧重于人的听觉。汉语文字中浓厚的绘画因子,在英语中缺失。因此,汉语偏于具象,英语则偏于抽象。 2.2 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汉语重意合,重隐含,导致语言的简约和模糊,虽然语流中时有跳脱,却文气连贯,意义相连,形散神聚,流泻自如;英语重形合,重明示,导致语言的严谨和清晰,虽然结构繁复,却各种关系清楚,秩序井然,达意准确,决不含混。”(蒋坚松2002:
10)意合之法,以意念联系表示语法与逻辑关系,形式上的因素常常只剩下语序。作为与意合相反的另一极,形合的特点,是句中大量使用各种连接手段或形合手段,包括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以及各种词缀的使用。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formal
cohesion),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semantic
coherence),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总之,英语的形合特征,导致英语的严谨与繁琐;汉语的意合特征,带来汉语的模糊与简洁。 2.3 汉语的简隽与英语的铺陈 “汉语组成语式讲究‘收’,讲究惜字如金,一字千金。因此,汉语主要是以控制表述中的重复为主旨,这样,汉语语式表现为‘收’与节制。英语语式构成不能讲究‘收’,而必须讲究‘放’,搭配成一个单词群,才能确切地表达意义。”(廖昌胤2008:
108)这一“收”一“放”,正总结了汉英语言之间不同的审美特征。另外,汉字简洁而等值,而相应的英文单词,则长短不齐,显得芜杂而散乱。所以,朱自清说:“单从文法论,中文比西文较宜于诗,因为它容易做得工整简练”。(黄中习2005:
24)同时,“中文得之于简洁之处,亦即其有欠于精确之处。就诗而言,则中文所得的大于所失的,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所说,诗人所关心的是普遍的,不是特殊的。而中国诗人尤其经常关注于表现某一情状的本质,而不是偶发的事件。”(詹杭伦2005:
57-58) 虽然汉诗具简练之美,英诗却具铺陈之美。“英文一个词往往不止一个音节,而每句不一定就是一行,每行也不一定只容一句。所以英诗在形式、押韵以及采用口语体方面远较汉诗自由。英语诗歌的这种伸缩自如的特点使它几乎可以像散文一样地描写情景或表达思想。而这正是汉语格律诗难以做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英诗句子允许断句、跨行,伸缩十分自如;而这些特点在汉语格律诗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张传彪2006:
321-323)不过,汉语的新诗,已经吸取英诗的许多长处。 2.4 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 “与英语相比,汉语注重动态描写,总体修辞效果呈动态(dynamic)。现代汉语中,一个句子可以连用几个动词。在英语中用名词、分词、动名词乃至介词等表示的意义在汉语中往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