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渊薮、佚书宝库。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造福学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国运昌则文运盛。在几代国图人孜孜不倦的求索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明珠还于合浦,国家图书馆现已成为《永乐大典》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并给予大典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使这座人类文化史上不朽的丰碑屹立万世,传之永远!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消弭'靖难之役'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下诏解缙等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解缙奉谕召集百余人组成编修班子,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但认为'尚多未备'。
永乐三年,成祖复令姚广孝等重修,延揽四方文儒宿学达两千余人。广集天下图书七八千种,按韵编排,汇为一书。永乐五年,姚广孝进呈《永乐大典表》,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核,久阅沧桑惜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