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主旨争鸣及教学处理
2014-06-14 11:11阅读:469
关于《故都的秋》一文的主旨,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概述,并就教学处理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主旨争鸣
1.颂秋说
原巧花老师《一曲悲凉的颂歌——郁达夫〈故都的秋〉解读》①一文认为,作家写作《故都的秋》是为了颂秋。从客观方面看,“‘清、静、悲凉’正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从主观方面讲,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冷落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罗崇祥老师《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②一文也持同样的观点:“郁达夫以忧伤、悲凉的感情基调,怀着对故都的眷恋之情低声吟唱出了一曲故都之秋的悲凉颂歌。”
2﹒悲赏说
马彦红老师《试论〈故都的秋〉的思想情趣》③认为:作者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3﹒颓唐情调说
易前良先生《悠悠的态度,颓唐的情调——〈故都的秋〉赏析》④认为,《故都的秋》所要表现的是作者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悠悠的态度,以及由此而流露出的深切苍凉颓唐的美。易先生指出,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十九世纪衰老颓败的北平是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走向衰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的世界潮流中于事无补,对饱受传统文化濡养的知识分子来说,却具有极大的亲和力”,“现实的天空中布满了阴霾,知识分子用它浇心中的块垒,愈浇愈愁,愈愁而愈浇,久而久之,在中国文人心灵中积淀成一种颓唐的审美心理定势,悠悠地陶醉于传统的精致美感里”,因此,生性感伤纤弱、性情飘逸的郁达夫更容易趋尚这种陶醉。
4﹒恋国忧国忧民说
邱洪慧老师《悲秋情怀与恋国情结的融合——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⑤认为,“在深沉、悲凉的故都的秋的表面,实则透着作者对故都、故国——祖国的无限的眷恋、向往和挚爱之情”。邱文援引郁达夫大量的语句论述“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了郁达夫的一生”这一观点,同时结合景物描写进行比照分析,指出“这大量笔墨勾勒、渲染出的沉郁,幽远,悲凉的秋景……是作者热烈的爱国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矛盾心理交织着的一曲爱国的秋的悲歌”。
张树生先生《〈故都的秋〉的写境艺术及其情感背景》⑥认为,《故都的秋》具有“色调清静怡适、悲凉深沉”、“滋味快而且沉”的特点,之所以如此,取决于郁达夫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故都的秋》中表现的正是郁达夫在民族危机面前有着忧国忧民的急切情绪。
周美珍老师的《〈故都的秋〉主题探究》⑦、李建洋老师的《浅论〈故都的秋〉的情感内涵》⑧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故都的秋》奏响了一曲悲凉的颂歌,爱国成为其主旋律,为写秋文章增添了另类的音符,别样的旋律,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作品中悲凉表象的后面,蕴藏着作者如火的激情”。
5﹒陶醉自然、钟情文化说
段崇轩先生在《故都的魅力在哪里》⑨中指出,故都之所以能吸引、感动郁达夫,一是由于故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为大批的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二是由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让无数现代知识分子安居在一种博大而温馨的精神家园里”。因此,“故都的自然和人文,接通了他最深层的文化心理,他在这里感觉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安宁、充实和满足”。
陈元娟老师《〈故都的秋〉文化内蕴浅析》⑩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提出《故都的秋》是作家为了“细品文化,追求恬静”的观点。陈老师列举郁达夫关于北平的一些句子,如“五六百年来文化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等等,指出郁达夫“‘不远千里赶到北平’为的是细品数百年荟萃的文化,保有这自己民族的精神财富。”
6﹒礼赞、感伤说
孙廷忠先生《爱的悲啼——郁达夫〈故都的秋〉象征意蕴探》11指出,《故都的秋》运用象征与写实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故都北京城的礼赞和感伤之情。“以‘皇城’为代表的‘故都’破落而颓废的人文景观象,暗示着中华‘首善之区’可爱中的可悲,于貌似客观地再现中充溢着作者精神的‘自叙传’和主观的外化:为以‘皇城’所代表的老大帝国的破落和衰败而悲凉。”对“都市闲人”孙先生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这些“都市闲人”“在那风雨倏忽的清秋时节,表面温文尔雅得令人可爱,温良敦厚,从容恬静得教人可亲,然而透过这文质彬彬的神态,缓慢悠闲的谈吐,却是一副听天由命,任世态炎凉,逆来顺受,怯懦而麻木不仁的众生相,教人可怜又可悲”。
王茂恒先生的《〈故都的秋〉的审美情感和抒情方式》12从郁达夫超功利的人生态度这一角度,提出了与孙廷忠先生相近的观点。认为《故都的秋》“既表现了‘秋’严厉、萧索的一面,又表现了‘秋’深沉、幽远的一面,处处使人感到‘中国的秋的深味’”,“表达他对故都之秋的礼赞和挚爱之情”。
7﹒关注生命、执著追美说
付水怒先生《悲凉背后的独特情怀———品味〈故都的秋〉》13认为,《故都的秋》“蕴涵着作者一以贯之的对普通卑微生命的关注与赞赏,体现了作者心中对美的执著追求和独特理解”。在付先生看来,郁达夫“以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勾勒了‘小院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和‘胜日秋果’五幅故都秋景图,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彰显着普通生命的本色”,“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
8﹒恬静闲适说
刘改棉老师《关于〈故都的秋〉的思想内容》14一文,从文章主体部分景物描写的特点入手,对“清、静、悲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清,为清淡,寡淡,淡雅,恬淡”;“静,为宁静,恬静,闲适”;“悲凉,一为景色,如凉风,凉雨;一为作者的心境,由秋色透露出来的者的孤寂优郁之感,但此却是淡淡的,并不能冲淡作者浓浓的欣赏‘清、静、悲凉’的情趣。”因此文章是作家“恬静、闲适心情的写照”。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苏建忠老师。他在《不清不静不悲凉》15一文中也对“清”“静”和“悲凉”提出自己的见解。“‘清’字当为‘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之意。‘来得清’,即是指这秋来得纯正,来得彻底”,“‘静’字当为‘没有声音’之意。‘来得静’即是指这秋来得悄无声息”,“‘来得悲凉’是说这秋的到来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因此,他认为,“文章中所表现的并不是‘悲凉’之感,而是一种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9﹒秋士心态说
钱虹教授《渴慕清静的秋士心态与细、清、真的艺术追求》16一文认为,“对于南方的秋天的遗憾与不满,促使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北上青岛,又从青岛赶来北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她从“清、静、悲凉”之中读到了作家“之所以那样痴迷、留恋北方的清秋以至不惜贬抑南方‘赏玩不到十足’的秋意的内心隐衷”,因为郁达夫本人崇尚小品文的“清”与“真”,所以才能写出“北国秋天特有的清高、清朗、清净、清闲与清幽,使人原本浮躁、郁热、烦闷、浑浊的心绪得到净化与升华”。因此《故都的秋》反映的是作家“渴慕清净安宁、远避纷争嘈杂的‘秋士’心态”。
10﹒灵魂的清醒与独立说
邓宇萍、胡峡在《灵魂在高处——郁达夫〈故都的秋〉解析》17一文中指出,作家将“北方那种淳朴厚重、清醒安静,与南方追名逐利、浑浑沌沌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赋予了秋更高的人格内涵,打破了一般文人学士只把秋当成忧愁伤感的抒写对象的局限”,文章主旨也就“并非象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忧郁伤感的悲秋情怀。而是一反常规,以别样的秋境写出了高雅脱俗、清淡纯朴的人生境界。表现出对真实自然、纯净安详的生活状态的追求”。“这种心态追求正好体现了作者不附媚于庸众、敢于横清流而卓立,保持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人生态度;自有面对芸芸众生,我自灵魂在高处的清醒与独立”。
11﹒追求说
陈鹤、廖敏两位老师在《消沉只是表象,追求才是本质——读郁达夫〈故都的秋〉》18一文中指出,郁达夫是以“欣赏与调侃的神态”写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作家既有“一种渴望沉醉的心理”,又有“在灰色理想之外的另一种严肃的不懈的努力”,“通过外界的感发,内心自省,从而使自我坚强起来”,“不再是玩弄自己、欺骗自己的人,而是将痛苦担负在肩,背起生活十字架的强者,尤其是在他呼唤了以生命换秋天之后,就更是一位赎罪的耶稣,但愿在苦痛中拯救和完善自己的形象了”。因此,从全文看“郁达夫的这种审美倾向本质上不是厌弃人生,而是热爱人生,消沉只是他的表象,反抗才是实质”。
12﹒趣味说
孙绍振教授在《〈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19一文中运用“还原法”论证《故都的秋》乃是表现了作家独特的审美趣味——“大雅大俗”这一观点。孙先生在“还原”时以老舍《济南的秋天》与《故都的秋》作对比,指出“老舍对于色彩的欣赏显然偏重于鲜艳。而郁达夫恰恰相反是逃避鲜艳的”,“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故而显示出
“超越了日常的世俗的趣味的”“含着‘高雅’的意味”的“淡雅”。
13﹒文化乡愁说
肖震山《郁达夫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20一文认为,郁达夫笔下北平的秋天,“是他偏执情感观照下的心灵季候,是苍茫心绪和历史沧桑感与故都风物的化合”。在本质上,这是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郁的这类作品“既是文人士大夫悲秋伤世文学传统的延续,也是由于对离乱现实的切肤之痛,它传达了郁达夫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
14﹒迷恋说
李在琴老师在《〈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迷恋》21一文中认为,《故都的秋》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作家迷恋“秋蝉的衰弱的蝉声”、北方的雨、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甚至是念错的歧韵,这是因为“故乡总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在郁达夫眼里,北平的意义,不仅仅是故都,政治的中心,更是中华母亲的象征”,作家不远万里赶到北平,“是来寻根中华母亲,朝圣中华母亲,顶礼膜拜中华母亲的。”
15﹒追寻深沉说
江锡铨教授的《追寻深沉——〈故都的秋〉赏析》22认为,“《故都的秋》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郁达夫描绘了故都北京秋天如诗如画的、几乎臻于完美的风物景致,表达了对于故都清秋的虔诚向往与崇仰。那是一种超常的深情”。因为追寻深沉,所以《故都的秋》“更像是一首中历史文化精神的《秋声赋》,是对金色的、成熟的、蕴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礼赞和追寻”;因为追寻深沉,所以《故都的秋》更能反映作家写作该文前后的思想情绪——“抑南扬北”,“对于人在南国之秋中只能‘混混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还保留着“决计离开杭州”的余愤。”
16﹒众因说
胡群秧老师在《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23一文中认为,郁达夫之所以在《故都的秋》中流露出忧郁感、孤独感、冷落感,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由郁达夫的家庭背景、求学之路、事业挫折、婚姻纠葛及社会环境原因使然。胡老师进而以大量的篇幅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进行了一一分析,指出《故都的秋》中流露的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乃是众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冰峰老师的《〈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性格情趣》24也认为《故都的秋》中所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
二、教学处理
综观上述各家观点,不难看出,论者基本上是从社会背景、政治背景、作家身世背景、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审美情趣,乃至婚姻遭遇等方面,作为切入文本、解读文本、寻求主旨的依据,或侧重一两个方面,或侧重多个方面,论证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说服力,读者很难是此非彼,甑别出一个能统摄其余的观点。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此,我们提供几种方法供老师们参考。
1﹒遵循一说,单面拓展
意谓只选取一种观点,在单一层面上拓展,从而将文本的解读引向深入,使课堂呈现出深度认识的美。比如张俊峰老师在《〈故都的秋〉备教策略》25中,这样设计: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这段文字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两处“空白”:一是“秋士”出自哪里?它为什么会成为成语?欧阳子的《秋声赋》与苏东坡的《赤壁赋》这两篇赏秋文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关赏秋的诗文还有哪些名家名篇?二是中国的文人与秋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呢?
这一目标只取“秋士说”,但又没有在主旨意蕴上多作纠缠,而是从文本的“空白”入手,既有横向的联系,又有纵向的拓展,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其可能地深入认识与感悟“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管选取何种主旨观点切入,都必须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进行切实有效的探求,而不能架空分析,作机械的比附与抽象的说教。
2.介绍众说,引导探究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故都的秋》主旨的多样性为这一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契机。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上述有关观点介绍给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确定研究重点,借助作家评传、期刊资料、网络资源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最终以研究性小论文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3﹒回避主旨,品析美点
诗一般的语言是《故都的秋》的美点之一。文章语言精美,内涵丰富,耐为咀嚼。教学中,不纠缠于主旨,不将文中的审美意象作实景解读,不与作家的生活遭际等外在的因素牵连,而将目标定位在品析语言韵味上同样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教学设计。如,有老师先将文章第三段进行这样的改写:
在北平,你不出门去,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房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会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
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
然后让学生与原文对照,找出两段文字的差别,在师生共同的品析中,达成认识:平淡的叙事、平淡的语言,是不能打动读者的。而郁达夫注意细节的描写,以渲染清幽之境,注意选用恰当的修饰词语,以突出环境特点;注意在行文中融进孤独、寂寞、悲凉,寄情于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样的教学处理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作家的情怀,又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家语言运用的技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此外,意与境浑的意境美、情意相谐的内涵美、意象构成的组合美、素淡清幽的色彩美、美妙动听的音乐美,以及写景与哲思完美结合的结构美,等等,都是文章美点。仔细品读同样也能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滋养。
【注】
①《名作欣赏》2005年第9期
②《甘肃教育》2006年8月
③《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④《名作欣赏》2002年第5期
⑤《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7月
⑥《语文学刊》2002年第5期
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0期
⑨《中学语文园地》2002年10月
⑩《文学教育》2008年第5期
11《名作欣赏》2007年8月
12《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2004年
12期
13《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6月
14《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11月
15《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11月
16《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
17《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2月
18《中学语文》2004年7月
1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0《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21《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22《名作欣赏》2002年第5期
23《语文学刊》2006年第1期
24《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9期
25《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7~8期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