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献县最有代表性的军屯村庄——尹屯
新浪博客 献县历史文化研究
献县现有的一些史料,无论是《献县地名汇编》还是李顺成主编的《献县古今谈》,谈及因军屯得名的村庄时,往往把周官屯和它的邻村小屯作为典型例子,而忽视了周官屯的另一邻村尹屯。《献县地名汇编》记载尹屯的由来:明朝永乐年间,尹姓从山西迁此屯田而得名。其实不然,要说尹屯村的得名我们得从明朝建立的沈阳中屯卫说起。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军队实行卫所制度,大抵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每总旗辖50人)、小旗10个(每小旗辖10人)。明朝管辖沈阳后,先后在沈阳建立了沈阳中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沈阳中护卫、沈阳中屯卫五卫。其中的沈阳中屯卫,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文年间废,后四年(1402年)复置,治地由沈阳迁至河间府东南,屯地主要坐落三个县(河间、献县可以确定,另一县疑是交河),隶属北平都司管辖,据民国张鼎彝编撰的《献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在献县屯田的有河间卫、大同卫、沈阳中屯卫三卫。明朝的卫所驻地并不在府州县的治所,而是散落分布在府州县所辖的地方,其屯地也不是集中连片,也是零散分布,跨越多个府州县。从史料记载沈阳中屯卫在河间府东南方向,可以断定其历史上坐落在献县的东部一带。县东郭庄镇高庄村刘忠信家藏刘姓家谱载有“先祖在明朝初年卜居沈阳卫”文字;明朝崇祯年间建造的善桥西二十一栏板(右)有关捐款人有如下记载:刘门商氏,河间府沈阳中屯卫人,在献县马(颊)一里,东双滩村住。从这个记载可知,刘门是现在郭庄镇东双坦村人(东、西双坦村古时
新浪博客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军队实行卫所制度,大抵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每总旗辖50人)、小旗10个(每小旗辖10人)。明朝管辖沈阳后,先后在沈阳建立了沈阳中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沈阳中护卫、沈阳中屯卫五卫。其中的沈阳中屯卫,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文年间废,后四年(1402年)复置,治地由沈阳迁至河间府东南,屯地主要坐落三个县(河间、献县可以确定,另一县疑是交河),隶属北平都司管辖,据民国张鼎彝编撰的《献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在献县屯田的有河间卫、大同卫、沈阳中屯卫三卫。明朝的卫所驻地并不在府州县的治所,而是散落分布在府州县所辖的地方,其屯地也不是集中连片,也是零散分布,跨越多个府州县。从史料记载沈阳中屯卫在河间府东南方向,可以断定其历史上坐落在献县的东部一带。县东郭庄镇高庄村刘忠信家藏刘姓家谱载有“先祖在明朝初年卜居沈阳卫”文字;明朝崇祯年间建造的善桥西二十一栏板(右)有关捐款人有如下记载:刘门商氏,河间府沈阳中屯卫人,在献县马(颊)一里,东双滩村住。从这个记载可知,刘门是现在郭庄镇东双坦村人(东、西双坦村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