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张氏宗祠的宁公传说

2015-04-14 09:24阅读:4,083
2015-04-13 23:44
~
42,春雨纷纷,田野润上了一片新绿,记者来到浮屠镇张畈村的张氏宗祠孝友堂,只见内殿端坐着三尊神像,左边仙风道骨,中间虬髯神威,右边清贵儒雅。族长张皓微笑着介绍,这分别是茅山道士张坦公、第一代张天师张道陵真君、唐朝进士张宁公。听着族长对宁公事迹的讲述,记者闭上双眼,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前的唐朝,那段盛极而衰的历史,那些悲喜交织的传说。
天宝进士重节孝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来自洛阳官宦世家年仅20岁的张宁高中进士,随即被授予相王府司马、御史大夫。遥想当年,这位翩翩贵公子定是才华横溢,踌躇满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难得的是,张宁不仅是位才子,更是一位孝子。在家时,他每日侍奉父母左右,殷勤地端茶递水,直到晚上才回房就寝。
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乱仿佛平地惊雷,震动了整个朝野,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并在马嵬坡赐死心爱的杨贵妃,这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从此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混乱。就在国运转衰之际,一个噩耗从湖南长沙传来,令张宁悲恸不已,原来此地做官的父亲张朴病重离世,而时逢兵荒马乱,父亲的灵柩根本无法返回洛阳老家,便停留在了异乡。张宁只得辞去官职,火速赶往长沙处理后事。此后三年,他与兄长张安,在父亲的墓地旁结庐而居,恪节守孝。
公元
757年,在肃宗皇帝的召唤下,张宁重回长安,复任御史大夫,后升为国子监祭酒。在朝为官31年,张宁历经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可算四朝元老。
且放紫鹿青崖间
德宗建中二年十月,一辆马车低调地离开长安,向崖州方向而去,这里面坐着的正是当朝宰相杨炎。只因得罪了著名的蓝面宰相卢杞,杨炎屡遭弹劾,被贬为崖州司马。流放途中,杨炎似乎已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道: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果不其然,在走到离崖州百里的地方,他便被下诏赐死,终年五十五岁。
得知消息的张宁,在震惊之余,还隐隐厌倦了这波谲云诡的官场,萌发出一丝归隐田园之心。对于卢杞的种种恶行,张宁早就看在眼里,怒在心头,却苦于无可奈何,这天,他鼓足勇气向德宗皇帝递交了一份弹劾卢杞的奏折,书中直言卢杞不配担任相位,同时暗示唯恐遭到报复,恳请辞官归隐。皇帝沉吟良久,终于微微点头,准了张宁的请辞。跪在金銮大殿内,这位老臣平静地想着,既是破釜沉舟,便再没有退路,心头不由掠过些许失落,些许离别的苦涩。
辞官后又归往何处?这时,张宁想到了他的好友柳浑。柳浑自幼无父无母,曾有方士看相说,此儿相贱,且短命,若为僧、道,可缓死。于是,家人劝说柳浑出家,可他却不以为意道:不读诗书,去当术士,不若速死。于是发奋求学,天宝年间高中进士,他性情放达,向往自由,一度弃官隐居江西武宁山。没错,就是武宁,想到这里,张宁心中一阵狂喜,那里离老家洛阳不远,如走官道去探望长沙的兄长,也不过大半天的路程。
临行前,张宁特意请来道士为之占卜,道士说:遇紫鹿青牛当可留居。于是,他携妻带子,舟车劳顿,自北往南,果然见到武宁有地名叫紫鹿岭、青牛涧,只见此处地广人稀,水如玉带,峰峦秀丽,张宁喜不自禁叹道:这里正是我毕生所向!李白曾吟诗道:且放白鹿青崖间,不过一时兴起,终将它当作了美好的理想,如今,张宁寻得紫鹿放逐青崖,亦寻得了浮华褪尽后内心的宁静。
晚唐乱颓气象日渐浓烈,大唐帝国至此已是分崩离析的开始。而生活在桃花源般这块风水宝地的张宁,却是优哉游哉,读书、作诗、聚友、教书,与诗为伴,与邻为友,六子皆为进士,满门英杰,贵甲一方。其后,随着年代变迁,宁公后人或因居住拥挤而迁出武宁,或因前往外地做官而落户他乡,其中一支便来到了如今的阳新县浮屠镇张畈村,从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记者 许岚 /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