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哈~”

2018-11-26 19:12阅读:
今天的文章,是我的好朋友涵涵妈写的。涵涵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是亲子阅读方面的专家。
她的个人公众号“涵涵妈聊绘本”致力于推荐经典绘本,分享绘本阅读方法,解读儿童心理等干货文章,还动不动就给读者免费送绘本~
如果你也想唤起孩子对阅读的狂热兴趣,了解绘本选择的技巧,为宝宝选择成长某阶段心理特点的书,同时了解更多实用的育儿方法,可以关注涵涵妈聊绘本哦~
“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哈~”
文 | 涵涵妈
“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哈~”
之前我们住的小区里,有个跟涵涵同龄的孩子,非常会察言观色,看到妈妈用大眼睛瞪她一下,就立刻会停止捣乱,可妈妈扭过头去,又会继续这样。
她妈妈也曾自豪地告诉大家,她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看大人脸色行事,非常聪明。
如果你留心这位妈妈跟孩子相处的日常,你就会发现,她经常会对孩子说:
“妈妈生气了啊!”
“你走,你走,我不要你了!”
“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哈~”
还有一次,我带涵涵在医院看病,有个小孩在哪里乱跑乱叫,我跟他爸爸说很多小孩在睡觉,麻烦管下孩子。
他爸爸就告诉孩子:“你不能再乱跑了,也不能大喊大叫了,不然那个阿姨生气了啊!”
你看,并不是因为我生气了,所以孩子才不能大喊大叫的,而是因为这里是医院,是公共场所,所以不能大喊大叫。
同样,我们不允许孩子做某件事情,不是因为我们会不会生气,而是因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小孩子在20岁之前,大脑
前额叶都没发育好,他们不会去理性思维,只能用你的言行来归因。你用我生气了,制止他,他看不到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和道理。
他会以为同样的事情,对着妈妈不可以做,因为妈妈会生气,那跟爸爸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做呢?
或者这次这样做妈妈会生气,那下次她高兴的时候,我这样做是不是就不那么生气了?那我再试探下吧,到底底线在哪里?
所以在你看来的屡教不改,本质上却是因为咱没有引导好孩子。本来那样做是不对的,你只要说明就好了,却非得说“我生气了”、“我不高兴了哈~”
难道你不生气,你高兴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可以做?
“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哈~”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做的事情本身并没有破坏公共秩序,也没有妨碍他人,只是不符合你的期望,所以你说“我生气了哈~”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下,是不是用“我生气了”来控制孩子,再小的孩子他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总是以咱的标准去控制孩子的行为,想要他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来。
有心理研究显示,经常对6岁前的孩子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昨天有个妈妈说,她经常会对孩子说:“妈妈生气了啊!”
结果孩子现在也动不动就说自己生气了。
有时孩子是在模仿妈妈,表达自己的不乐意;有时是因为动不动妈妈就生气,孩子会感觉很压抑,所以会经常说我生气了。
“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哈~”
所以我们尽量去用事实去管孩子,而不要用生气来管孩子。
不然就会造成孩子负面情绪比较多的现象,或者是小小年纪就学会察言观色,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因为他太害怕爸爸或妈妈生气了。
而亲子之间相处的模式,就是以后孩子走向社会与他人相处的模式。跟父母一起时,他讨好父母,跟别人一起时,他也养成了不希望别人生气不高兴的性格。
而且这样的人往往没有是非标准。或者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常常推卸责任。
因为他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都是错误归因,很多事能做不能做的标准是看父母会不会生气,或者那位阿姨会不会生气。
难道只要没有人生气,我们就可以做任何事?
“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哈~”
还有很多老人家在管孩子的时候,会说:“你再看手机你妈妈知道了会生气的啊!”、“你再吃糖你妈妈会打你啊!”
不是因为妈妈会生气,妈妈会打你,你才不能毫无时间限制地看手机,毫无数量限制地吃糖,而是因为这两件事对你的健康都没好处,所以才不能这么做。
长期这样说下去,孩子要么是只在妈妈面前“乖”,在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变本加厉地做不被允许做的事,要么是非常恨妈妈,认为妈妈不如其他家人那样温和。
所以,请不要用生气来管孩子,请用事实来引导孩子。
最后再给妞们安利下,除了这篇文章,“涵涵妈聊绘本”还有很多关于亲子阅读常见问题、好书推荐、亲子阅读技巧、案例等干货,妞们可以在那里轻松了解到更多。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