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李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原型(原创首发)
2014-11-23 13:57阅读:1,800
通州李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原型
张
祖 涛
《儒林外史》清初吴敬梓作。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文本山人,安徽全椒人。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来,对科举做官越来越不感兴趣。三十三岁迁居南京,生活水平逐渐下降,靠卖文与朋友的接济过日子。由于他比较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写了不少愤世嫉俗的作品,五十五回《儒林外史》是他的代表作。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但实际写的是清代。全书连缀许多故事而成长篇,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儒林”——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写他们在追求功名利禄时的性情、心术、卑劣手段,肮脏灵魂和腐败的道德风尚,从而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敢于和善于真实地反映小说中的人物,多有现实中实有的人作为模特儿,但不是现实中人和事的简单复制和记录。
据考证,《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原型人物,原来是与《儒林外史》作者南京市吴敬梓一江之隔的南通州余西场的儒生李同。李同与吴敬梓为同时代儒生,为人迂腐木讷,乡试中举之后,每三年必赴京赶考进士及第。要说这个李同的一笔柳体书法,枯笔瘦柔,确实风格别致;至于八股文写得如何,倒也难于置评,反正他考来考去,次次总是名落孙山。李同八十岁那年,须眉皆白,仍然带着儿子、孙子一起赴京赶考博取功名。那一日,他步履蹒跚,刚刚要进入贡院试场大门,阻挡的守卒大喝一声:“陪同送考者不得入内!”李同一愣之后答对道:“我们是举子三代同科应试。”才得以进入。三场考完,昏昏沉沉的李同被儿子孙子背出考场,其情其景一时轰动京师。有好事大臣上本拍马屁,说:“海内升平,四方士子,不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分幼老,皆思报效朝廷,乃大清以来未见之祥瑞也。”皇帝闻奏大喜,立即御赐江苏通州余西场李同为翰林!颁发朝服顶戴。李同意外高中回到通州余西场,大摆贺宴,官宦大户盈门,贺仪堆积如山。酒席上,李同讲述京城盛事,激昂慷慨、喜极痰涌,昏倒于地。家人急忙延请名医,百般救治,终于回天无术,喜事变成了丧事。居住南京市正在写作《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先生获悉其事,感慨系之。当然他笔下李同式迂腐儒生范进其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比起通州余西场的李同其人其事更集中、更概括,因此更加感人,也更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批判性了。
通州余西场淸末秀才、曹涵秋玄孙曹承祖先生处收藏有李同翰林的多幅“墨宝”。当年南通张謇先生状元及第、大魁天下,荣归故里通州不久,曾经屈状元公之尊,来余西场拜访李翰林后人,并当场挥毫,写下“文静先生”
四字匾额。李同玄孙李逸尘,余西初级中学退休老教师,毕业于扬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据他回忆,其家正堂悬挂盘龙金匾,上书“太师”
泥金楷书。“太师” 金匾和张謇“文静先生” 匾,均毁于文革。甚为惋惜!
位于余西古镇龙街东侧的李同故居,其大部分建筑仍保留了下来,待今后修缮后,供游人参观。
张祖涛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凤山村24组 邮政编码 226521 电话
18752847272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