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首写新官上任的诗

2015-06-24 22:29阅读:1,578
当官也许是一件乐事,却绝非一件值得骄傲和得意的事。当官是要管人的,要办事的,管人办事之前得首先管好自己。如果你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当然很好。但如果你一方面立志要为国家贡献之时,却又不忘为个人利益拼死拼活,在灯红酒绿中学会了重新做人,在尔虞我诈中习惯了心口不一,慢慢地发展到拉帮结党,纵横捭阖,无所不为,那么当官作吏,高也好,低也好,就铁定了决不会有什么流芳之日。毕竟,除却极少数特殊材料之外,一个人同时出演严嵩和海瑞、不耻不悔也终生不露馅儿者,青史上似乎未曾有过。现时代官员因当官而倒霉的,原因多多,但最根本一条,是把主仆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谁养活了谁的关系给颠倒了。曾有官员振振有词地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呢,还是为人民说话?显然,错误性质如上,他把“党”和“人民”当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两样东西,为着站稳立场,便自然要吼出这一经典之问。试想,一旦官员们钟情于解决这个“为谁说话”的伪命题,从道德层面看,他们的头面风光与牢狱生涯的幽暗乏味还会有什么区别么?没有了。一个人因为身膺一官半职而自矜自傲,完全是无知和弱智的表现,相反,时时带点敬畏和惭愧的心情倒更显得可贵。
清朝人孙星衍有一首写新官上任的诗,题目是《为山东臬使题诗》:
骢马红旌静不喧,来从玉宇带高寒。
三齐名士争投刺,一路青山送到官。
使者车单如客过,圣人家近借书看。
清时不用矜风节,惭愧儒冠换豸冠。
作者写这位臬使起程上任,除了马车和红旗子,没有声乐,没有随行队伍。一路上名士们争相“投刺”(刺,类似今日的名片),表示欢迎和敬慕。可惜这位新官欣赏的似乎还不是那一叠叠书法特好的名刺,而是眼前绵延不断的绿水青山。他自视为普通过客,所以除了吱呃作响的车马外,其余一无所有。途中他枉驾访问“圣人”,目的只是借书。所谓“圣人”,说白了也只是某个有点名望的书虫罢了。旧时代官员大都科班出身,非举即进,本身就是圣人。而于上任之初,即以一官场中之“圣人”身份去拜访民间中的“圣人”,借书求教,在今日看来,怎说也是新闻中的新闻,非但罕见,抑且早已绝迹。七八两句与头两句呼应。说是这位由皇室任命、前途一片光明的大官,其实也并不那么迷恋于那个“官”字。眼下皇恩浩荡,莺歌燕舞,无需多说,但他心下的某点想法,却还有使后人感到讶异的地方,即:“我本来只是一介书生,现在弃却“儒冠”而改戴“豸冠”(泛指官帽),心中还真的感到愧疚呢。”自古来读书人以“名节”为高,作者生怕人家说此官黄婆卖瓜,自卖自夸,故而在此处特别点出“惭愧”两字,以免读者把他误解为一个官瘾子。皇帝时代读书人普遍存在一种清高意识,把远离官场认作美德一桩,而事实上他们不但不能“远离”,相反倒是日望靠拢,通过科举和其他手段,力争成为这个大染缸中的一员。当然了,其中有良知的一群在戴上“豸冠”后,仍然会牢记圣贤之教,铁心做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好官。
回看今日,当官是无须敬畏,更无须惭愧了。而时代的变迁,也使得这首诗原味全失。例如,新官上任与“骢马”“青山”等东西,已无甚缘分,因为其常态早已变为“一路飞机送到官”了。除了肩负一摞摞的关怀和指示之外,上任者身上也不再会有什么令人生畏的“高寒”之气。“投刺”被手机电话取代,“借书”可以上图书馆。而“圣人”很可能还在娘胎。至于“风节”之类,暂时不讲也不是大问题吧。写到这里,想起清人黄培芳赠某官的两句诗:“山如好友沿途送,官似澄江澈底清”,青山送官,官清似水,似乎和这首七律的精神不无吻合之处。
总之,无论古今中外,做官明摆着都是苦差事。要贪,随缘即可,水到渠成;要清,却必须事事警惕,步步小心。一念之差,便决定了某人的终身香臭。由此可见,时时保有敬畏和惭愧之念,对任何一位官员来说,都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