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由建构游戏引发的思考

2012-01-12 20:29阅读:1,068
由建构游戏引发的思考
雷甸镇中心幼儿园 陈伟飞
一、主题内涵: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游戏活动之一。它是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它能使幼儿在动手操作游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想法,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增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还可以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互相学习,相互提高,组织和开展建构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造成指导策略的不科学,影响了建构游戏教育
价值的发挥,其中教师最直接的困惑有:不知在建构区中怎样调整材料,指导时介入的时机和方式欠妥当,讲评时无话可讲或讲评的内容不够精彩,无法吸引幼儿;建构活动同集体教学活动、临时生成的活动相脱节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建构活动的指导与开展,因此我们必须对建构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进行重新思考。《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指出: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倡导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把区域活动与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自从学习这《指南》精神以来,我摆正了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应所处的位置。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应时刻关注观察幼儿在玩什么,怎样玩,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需要、能力,及时为幼儿调整材料,适时介入等。
二、背景意义:
开展区域活动是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有效手段,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幼儿潜能和个性的极好的组织形式。区域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科学的区域布局是保证幼儿安全、有效的区域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620日上午,大二班区域活动开始了,考虑到建构游戏会影响到其它区域,因此将建构区放在表演区旁边,并把建构区放置在走廊处,一来场地宽裕,二来不至于干扰到他人。配班于老师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冯宇晨小朋友说:“我想去建构区。”这时,其他几个小朋友也纷纷进入了建构区……
三、案例描述:
建构区有大型彩色塑料积木、中型木头积木、雪花片积木和小型塑料积木。孩子们看到这么多积木,开心极了。只见孩子们交头接耳地讨论着:“我们搭什么?”沈志文说:“我们来搭座桥吧。”冯宇晨小朋友说:“不好不好,我们来搭个公园吧……”经过商量后,孩子们开始构思:公园里要有围墙,要有大门,有后门;里面要有花草树木,小桥,石桌,石凳……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用最大的彩色木头积木搭围墙、大门、后门。搭围墙的同时,他们将剩余的积木全都堆在了围墙内,加上八个人一站,围墙内几乎没有空余的地方,几个孩子显得手足无措。于老师见状,忙启发引导:“能不能把暂时不要的积木放在围墙外面呢?”经过于老师的引导,孩子们搬出了暂时不需要的积木,三三两两的合作,继续构建公园内物体。时间过去25分钟后,孩子们基本上搭好了,八个孩子“翻墙”而出,但围墙外面还堆满了“建筑垃圾”——没用过的积木。
搭好公园后,建构区八个人围在一起,于老师问:“你们的总指挥是谁呀?”孩子们支支吾吾地说:“我们没有总指挥。“那你们搭了什么,谁来说一说”?闻月圆小朋友说:“我搭了一架大象型的滑滑梯,跷跷板和蹦蹦床。大哲说:“我搭了一个长廊,长廊旁边有个游泳池,这里有水上摩托车、摩天轮。张雷浩说:“我们搭了石桌、石凳、荡荡床,荡荡床是保持身体平衡的。彭慧说:“我们搭了花和树”。孩子们分别作了介绍。
四、案例分析与反思:
通过这次搭积木活动,目睹分析了孩子的一言一行,让我感触很深。
感触一:意识选材,激发尝试。
在今天的建构活动中,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安全又宽敞地建构场地,各种大小的塑料积木、木头积木,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尝试构建。孩子们用这些普通的积木,搭成了石桌、石凳、荡荡床,架成了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围成了游泳池、围墙,铺成了长廊……有意识的选材,反复尝试,让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了提升。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材料比较单一,辅助材料较少,孩子的建构、创新意识不强。因此,我们在投放材料时,除色彩鲜艳为主,种类要多样、新颖,数量要充足,还要为幼儿准备各种类型的瓶罐、盒子、三合板、小旗、橡皮泥等辅助材料,这些辅助材料的提供,丰富了游戏内容,满足了幼儿突发奇想的需要,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平时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公园等周围环境中去,在观察、认知基础上对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
感触二:建构主题,自主合作。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这次活动,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能各抒己见,商量制定主题,有效的建构。
平时在孩子的建构游戏中,我们的过多干涉,要求幼儿这样做,那样做,影响了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影响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形成。结果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幼儿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建构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新纲要》指出教师担当的角色不应是幼儿活动方案的决策者,而是资源的丰富者及活动的启发者和支持者。
感触三:有效引导,走出困惑。
活动中,“能不能把暂时不要的积木放在围墙外面呢?”于老师的随机引导,及时解决了孩子们的手足无措的问题。孩子们继续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公园。于老师的随机应变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后的在游戏过程中,我们要捕捉机会介入。当幼儿提出意愿时、当幼儿碰到困难时、当幼儿游戏兴趣减弱时,当幼儿获得成功时等,我们应采取或肯定、或支持、或点拨、或表扬等方法,使幼儿的游戏得以顺利进行。在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中,我们应立即判断哪些情形需教师立即介入点拨,哪些情况要暂缓介入。我们还可通过语言启发、榜样暗示、范例等介入,向上扶一把、助一臂、推一程,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感触四:交流讨论,有效提升。
建构好公园之后,孩子们分别对作品作了介绍,如:搭成了石桌、石凳、荡荡床,架成了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围成了游泳池、围墙,铺成了长廊……简短的介绍,让孩子将今天获得的经验归结,形成总体的综合的成果,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相关问题的思考:
1.整个建构过程中,缺少一个总指挥,没有分工搭建。
孩子们的建构就如建筑工地,在建筑工地中如没有总指挥,工人们就会看见什么干什么——随便干。大家都各干各的,无目标、无计划。
平时,在主题建构活动中,幼儿有时会不协商搭建,有时还会表现出不合作分工,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讨论,通过讨论来强化幼儿的合作分工意识。如:一次区角活动,老师发现建构区的几个孩子都争着要搭蘑菇房,都不愿意搭树,在整个活动时间里,他们始终在争自己所要分配的内容,而什么也没搭成。于是教师就利用活动小结时,与幼儿展开了讨论:“在建构区分工时,怎样分,大家才会玩的高兴,搭的好?”有的幼儿说:“石头、剪子、布,谁赢了听谁!”有的说:“轮着搭”。
有的说:“女孩子搭蘑菇房,男孩子搭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出了不少好主意。通过这次评议活动,孩子们意识到了要想玩的好,玩的高兴,就必须分工、合作。但孩子们的协商容易出现分歧,那么教师给了孩子支持性平台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和意愿,选出一个工地“总指挥”,使孩子们的协商有一个组织者,减少纠纷。
2.常规细节有待加强。孩子们拿到材料(积木)之后,应按类别放好积木,按需所取;建构好之后,不应“翻墙”而出,而应遵守游戏规则,从大门走出或排成纵队从大门旁走出;多余的积木应整理好,而不应让它成为“建筑垃圾”。
常规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在游戏过程中,不追求单纯结构技能的指导,要把兴趣、能力、品质、习惯等全方位的指导内容整体地渗透于游戏过程始终,既有结构技能的指导,又有想象创造火花的诱发;既有游戏兴趣的激发,又有自主、协商、合作性等能力的培养;既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坚持性等品质的锻炼,又有爱护建构材料、整理材料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在其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从而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3.子区域之间的串联可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交往,应充分考虑其中隐含的价值。
每个区域不是孤立的,应该是串联起来的。一旦确定好主题,就要围绕主题进行构建。如:孩子们搭成了石桌、石凳、荡荡床,架成了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围成了游泳池、围墙,铺成了长廊……大家各司其职,工作得很快乐,但没有形成一个总体的规划。如果孩子们完成各自的搭建任务后,教师可以启发“总指挥”带着“员工”一起商量,把各个小区域用道路、绿化等连接起来,可以给各个小区域取名字。比如,游泳池部分称为“水上乐园”,滑滑梯等游乐场取名“快乐天地”等,最后给整个公园定个主题“迷你迪士尼”等,把整个建构区幼儿的劳动集结起来,真正实现合作创新,教育价值获得最高化。平日,在幼儿确定好主题后,教师对幼儿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幼儿在尝试中习得方法。
总之,建构游戏中,既要让幼儿学习结构的技能,又要保证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还要注重幼儿之间协商、合作能力、习惯的培养,从而使游戏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