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篇:宜兴紫砂壶“贡局”款//历代紫砂泥料的区别
2013-11-15 18:08阅读:795
宜兴紫砂壶“贡局”款
X

清代宜兴紫砂壶上的款识。本世纪30年代李景康、张虹编《阳羡砂壶图考》“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贡局壶”条记载:
“考林古度为冯本卿作《陶宝肖像歌》有“荆溪陶正司陶复”之句,可知阳羡贡局已创于明代。
细考传器,各色泥质俱备,壶底或刻字,或
印,或只年号,或用“贡局”二字,亦有仅用—“局”字者。”书中著录3件朱泥壶,底部分别
刻“康熙贡局”、“雍正贡局”行书款或“雍正贡局”楷书款。实物见于清光绪时泰国拉玛五世在中国宜兴订烧的—批紫砂壶,壶底均印有泰国订烧标记和楷书“贡局”二字,壶盖和壶柄印陶工名款。这批壶是拉玛五世订烧赠予泰国高僧的,今收藏在泰国的一座寺庙里,共有数十件。
历代紫砂泥料的区别
明代紫砂器泥料含有颗粒状粗砂,明代紫砂泥的目数为25-30,清中期为55-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则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紫砂壶表面均无光泽度,由于多为墓葬出土,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表面失光。1965年南京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壶,是目前有记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是采用制大缸大瓮的泥料略加以澄练。因为可能与缸盆同窑烧造,所以明代紫砂壶表面常沾有釉斑。
学转於中华古玩网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