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代人,人们往往会想到杜甫李白,而其他例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远没有李杜的光彩那般,却也各自在浩瀚的唐代文学宇宙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许没有那么耀眼,却永远在那里。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方面的深度超过同时的许多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高适的边塞诗以《燕歌行》最为有名,被称为“第一大篇”。诗中高适描绘了神奇瑰丽的异域风光,揭露了军中将领奢靡腐败的生活,表达了自己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将边塞现状、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巧妙的联系起来。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性的冷静,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是高适诗歌的最大特色。而以上种种都源自于一点——真实性。没错,高适诗歌中有意无意透露的真实性恰巧证实了他是个写实派作家。“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是对战士心怀天下、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惆怅和不舍更让我难以释放。《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而作的,曹丕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内容上的创新是高适诗永远流传的原因之一。
高适常常被拿来与岑参作比较,二人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写了很多边塞诗,并都以边塞诗著称,但它们的风格迥异。高适诗有很多诗人所没有的独属一方的东西,那就是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鲜明的地域色彩,而且是个性鲜明的。燕赵的地域色彩,这就是高适诗歌所带给我们的与众不同的一面。高适诗歌的意境呈现出苍茫辽阔的总体特征,这与燕赵地区,即平原的风貌又极为符合。高适的写景几乎不会细致到一花一草、一枝一叶的景物,而是追求一种空旷、寥廓的境界,时时让人感到悲壮。如“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利于胡骑驰突,故接着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情轻敌、不恤士卒。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燕赵地区的平原所带来的辽阔、苍茫、寂寥之感,秋去冬来寒风的凛冽,以及北雁南归的怅惘,都可以在高适诗中找到,这些事物本身就会带给人悲壮的审美感受,经高适的艺术加工,更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材选取角度的特点: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方面的深度超过同时的许多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高适的边塞诗以《燕歌行》最为有名,被称为“第一大篇”。诗中高适描绘了神奇瑰丽的异域风光,揭露了军中将领奢靡腐败的生活,表达了自己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将边塞现状、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巧妙的联系起来。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性的冷静,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是高适诗歌的最大特色。而以上种种都源自于一点——真实性。没错,高适诗歌中有意无意透露的真实性恰巧证实了他是个写实派作家。“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是对战士心怀天下、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惆怅和不舍更让我难以释放。《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而作的,曹丕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内容上的创新是高适诗永远流传的原因之一。
高适常常被拿来与岑参作比较,二人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写了很多边塞诗,并都以边塞诗著称,但它们的风格迥异。高适诗有很多诗人所没有的独属一方的东西,那就是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鲜明的地域色彩,而且是个性鲜明的。燕赵的地域色彩,这就是高适诗歌所带给我们的与众不同的一面。高适诗歌的意境呈现出苍茫辽阔的总体特征,这与燕赵地区,即平原的风貌又极为符合。高适的写景几乎不会细致到一花一草、一枝一叶的景物,而是追求一种空旷、寥廓的境界,时时让人感到悲壮。如“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利于胡骑驰突,故接着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情轻敌、不恤士卒。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燕赵地区的平原所带来的辽阔、苍茫、寂寥之感,秋去冬来寒风的凛冽,以及北雁南归的怅惘,都可以在高适诗中找到,这些事物本身就会带给人悲壮的审美感受,经高适的艺术加工,更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材选取角度的特点: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