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寡人之于国也》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2018-05-31 14:59阅读:126
《寡人之于国也》告诉我们哪些道理?X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名篇。它不但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思想,而且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文章虽短小,文字虽浅显,但内涵却极其丰富。虽是几千年前的文章,但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意义非凡。笔者认为它告诉了我们以下道理:
一. 反求诸己的努力
我们心中不平时,常常在作两方面的比较:一是出身、努力、才能等的比较。结果是出身比别人好,学习、工作比别人更勤奋更努力,才能往往高于别人。二是地位、名利、所得等的比较。结果是地位比别人低,名利差于别人,所得少于别人。梁惠王就是一个典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这一比较,心中不但有疑惑,而且不平也逐渐高涨起来。孟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孟子
还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因此,当我们心中不平时,多在反求诸己上下功夫。 二. 五十步笑百步的可笑
当梁惠王提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一问题时,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王好战,请以战喻”:“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结果梁惠王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程度不同,实质相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犯五十步笑百步这样的错误。这就提醒我们:要做一个目光敏锐,看清实质的智者
三. 王道乐土的理想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则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样一幅王道乐土图,我们的社会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但孟子的理想也提醒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为社会发展进步好坏的标准。
四. 人祸胜于天灾的警惕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尚书》也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灾不可避免,但不能有人祸。即使有天灾,如果早做预防,有可能避免损失或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社会上,人们最痛恨的是人祸。孟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即使遭遇天灾,管理者都可以有所作为,更何况在平常的生活中呢?我们要时时警惕人祸的发生。
五. 温饱小康后的教育
《孟子》说:“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之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社会解决了温饱,进入到小康以后,教育、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物质文明建设要辅之以精神文明建设。不然物质文明建设就失去了方向。最终人民也难以有获得感、幸福感。
六. 尊老——社会幸福的源泉
“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当做王道乐土的标准,这体现了孟子孝的思想。同时它也提醒着当代的人们:社会幸福不幸福,就要看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尊老,老年人生活幸福,这个社会就幸福。不尊老,老年人生活不幸福,这个社会就不幸福。因为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孟子,作为亚圣,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其思想博大精深,从这里可见一斑。
(此文发表于《语文报》高中教师版2018年1月1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