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得而族灭也”中的“而”究竟何用法?
2014-12-10 00:05阅读:5,521
2014.12.9 星期二
“谁得而族灭也”中的“而”究竟何用法?
文★ 林珠华
湛江雷州附城中学
课间,遇到同事黄景东,他说想和我探讨一个问题。我随着他来到了高一年级室。
前几天我们在Q上聊了学习成长的事,那时他就在Q上和说改天再和我探讨一下一些问题。那刻,我不以为意,我也只是以为他随便说说而已。好像好像我钻研语文的形象被放大落在大家的心里,是不是那张雷州市的优秀听课议课奖状的误导呢?其实呀,我再普通不过,一切的一切都在学习探索中,还没有自己独特语文教学方式,我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也尚未成型。同科组的同事似乎都喜欢听我点评课,道来惭愧了,我只是半桶水。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我们在一桌子旁坐下,他打开了粤教版必修二的《阿旁宫赋》,指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两个“而”字我如何理解。他讲到第一个“而”有说法是顺承关系,也有说法是修饰关系;第二个,是并列呢,还是顺承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真还思考过,说来惭愧,我刚好接了高一(这次第一次接高一,还是临时的),刚好上了这篇课文。看着他课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我不由得佩服他,他还说了一句:“前三年白过了,现在觉得备起课来还是很多东西可以学习,可以讲的。”
我不由得想起前年,第一次上文言文,备课也是非常认真细致,想把每个文言文知识点都落实,也想把每个文言文知识点传递出去。殊不知,每一篇文言文所承载的东西太多,我们又怎能每一篇课文都面面俱到了。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一节课,一篇课文,太多的知识点,学生又如何吃得消呢?去年走过一轮高三,再一次回头接触文言文,我大胆地对一篇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了取舍。我想每篇课文都有所侧重,且知识点不宜太多,但又保证高考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贯穿在这些课文上。
原本想尝试先背诵再教,可面对这一群普通班的艺术生,我似乎狠不起来,没有强抓。美术生的时间都非常紧,又是美术,又是文化,他们也挺累的。也想起当初詹老师的班级是实验班,我想能尝试,我还是会努力尝试,实在不行也就罢了。
关于“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的“而”是表示顺承,即,承接关系,这该是无可厚非的。修饰,是连接状语和谓语,是突出主要动作的状态。例如我抱着书走进教室,这其中的“抱着书”就是修饰语,修饰走这个动作。而顺承,是有动作、实践的先后。如果两个都是动词,修饰和并列也是难以区分。现在的高考也绕开这路,一般情况下不明显的关系,不会选择出来让你判断它们的用法是否相同。今年的高考更是创新了,是挖空让你选择合适的虚词,不再判断用法相同与否。
而“谁得而族灭也”的“而”,我更偏向于没有意思。“得”字放在动词前表示许可,于是这个“而”在这里音节词,没有意思。有人说,“得”是动词“得到”的意思,后面省略王位,“而”是并列关系,翻译为:谁能得到王位又灭亡它呢?这么说也是通的,只是我觉得不必绕这么一大圈,你认为呢?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