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泰安英雄山中学建校三十周年回忆之七
2012-09-25 14:01阅读:2,502
如火如荼的年代
李光富
偶尔坐十一路车,行进在灵山大街上,暖暖的阳光使人昏昏欲睡。车到奈河,一阵动听的音乐过后,报出的站名是:十二连桥到了。我在混沌中猛然惊醒,十二连桥?不由得伸长脖子向奈河上望去,哪有十二连桥的踪影?
《沧桑上河桥》 油画
《小巧小桥子》油画
在早,贯穿老泰城的奈河上有几座不同形状的桥,把整个城区串联起来。从山脚数起,应该是冯玉祥先生出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资修建的大众桥最先,然后是气势磅礴的泰山大桥、历经沧桑的上河桥、小巧玲珑的小桥子、古朴典雅的下河桥、纤纤如少女般的十二连桥、灵山大街桥,再就是旧镇的铁路大桥和旧镇村南头的半截小石桥。其他的桥,如环山路桥、建疗桥、东岳大街桥、华侨大厦三孔桥、南湖南桥都是八十年代后新建的。在所有的桥中,当数十二连桥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含量。
十二连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十二个桥孔。十二连桥是座古石桥,位置在灵山大街桥北侧五十米处,整座桥纤细狭长,青石板桥面,桥墩是厚厚的青石迭起,石缝严密,迎水面呈三角形。桥面不宽,有四条宽六十公分左右的石板组成,过去的手推车能相对措过,石板桥面上有明显的车辙压印,石桥历经多年,是旧镇通往城区的必经之路。早年从大汶口来泰安进城的老路是:淌过泮河水,穿过旧镇村,跨过十二连桥,经过市场街,来到洼子街,从通天街进城。十二连桥在还没有灵山大街时是泰城西南乡人进城的重要通道。我曾在此桥上走过几次,桥面没有护栏,自行车只能推着走,不敢骑。大胆的骑车过桥,迎面若来了自行车,也必须有一人停下让对方过去,然后再走。
《洼子街石板路》
《河岸渠化》
《南湖风光》
《南湖望岳亭》
九二年,泰城的旧城改造工程如火如荼,我们学校西部的新教学楼和实验楼建设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老城改造的进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想象,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果你几天不上街,等你再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可能就不认识了。原来的街道没有了,旧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林立,马路宽阔平坦,一派现代化城市的繁华景象。泰城最早建成的楼群是泰山大桥至上河桥,奈河以西中胜街上的清真寺社区;然后是从下河桥到灵山大街,奈河以东,沿河建起的五金一条街楼群;西起御碑楼,东到东关街口,贯通了东岳大街;奈河也进行了改造,过去顺河街石板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马路。河内全面清淤,河底安放了排污水管,城市污水从河底排出城外,河中隔不远修筑拦水橡胶坝,形成一个个小小湖面,湖水碧波荡漾,不时还有野鸭嬉戏。河岸渠化,凉亭石凳,回廊曲桥,垂柳依依,酷似江南美景。纤纤如少女般的十二连桥,没能逃脱被拆除的厄运,拆下来的桥墩、桥面横七竖八的扔在岸边。原来我想,可能修好河岸后,再把石桥复原,作为历史景观保存。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看时,石桥材料早已不知去向,只是把灵山大街桥面加宽了不少,十二连桥从此在奈河上消失。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坐公共汽车,还能听到十二连桥的站名。
九三年四月,在桐花飘香的时候,刘玉亮局长退居二线,张永义校长调任郊区教育局局长。我们尊敬的刘局长为郊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不为名不为利,惜才如金,功绩卓著,是干事创业的好榜样。后来从四中调来刘岱明任英中校长,其他领导不变。
《清晨的阳光》浅浮雕
《科技创造未来》壁画
九三年暑假后,英中新建的西部教学楼和实验楼落成使用,整座楼三楼连体,造型美观大方,甲段主楼圆形的外体像古城堡一样。通往大厅的台阶,从操场开始,一共有三进,远观近看都蔚为壮观。教学楼乳白色马赛克外墙皮,加上连接两楼的走廊,曲折递进的教室和层次多变的楼顶,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楼房侧对着学校大门的墙壁上,巨幅壁画《科技创造未来》,以丰富的科技想象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一楼大厅正对门口的大理石浅浮雕《清晨的阳光》,时刻鞭策着同学珍惜美好时光,奋发努力学习。楼内“三机一幕”设施完备的教室,是学生理想的学习场所。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在每一层的活动厅里,都装饰着名人名言,醒世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都是校长亲自圈定,我和高廷安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笔一刀用艺术字的形式雕刻出来,又摞起桌子规规整整粘贴在上面,对激励学生立志、勤奋、理想、有为,起到积极作用。
《教学楼远眺》油画
《教学楼近观》
新教学楼的启用对升学率节节攀升势头正盛的英中来说如虎添翼,这样英中一下增加了三十口教室。高标准、高规格的理、化、生实验室也走在全市的前列。本科升学率年年创新高,生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再加上优秀的教师不断调入,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主力军。新形势下教育局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从教学成绩特别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中提拔了三位副主任,他们是袁成存校长,吕华山校长和现在泰安二中的刘树刚校长。三位年轻的副主任,时间不长,提拔了副校长。相对老领导来说,他们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在英中困难时期、也是辉煌时期,出力最多。以后又先后提拔了王正、孙灿利、王振林、李金山等几位副校长。后来,特别是在创建复习班的工作中,都是几位副校长轮流主持,独当一面。英中的辉煌,他们功不可没。
英中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脑子聪明的当年就能考上大学。有些学生脑子并不十分聪明,但是十分勤奋,相对来说就慢了半拍。城里的孩子贪玩,等到明白过来,知道学习时
,到了高三了,耽误学习时间,有劲没用完。他们这些学生经过努力,延迟一年准能考上大学,复习一年是他们圆梦大学的理想选择。英中决定增办复习班来满足学子们求学的渴望。复习生最早是直接插在应届班里面,后来单独组班。英中本校区虽然增加了三十口教室,由于学生逐年增加,每年还无偿承担着泰山区最少四个义务班的教学任务,教室还是特别紧张,所以英中先后在泰安十一中和教师进修学校两个地方借教室办高考复读班,十一中后来改名城职专。在办高考复习班期间,不论哪位副校长、主任,都是舍小家顾大家,任劳任怨,带领老师们吃住在异地办学点,学校仅提供一套炊具,和老师们自费合伙开伙,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老师们也是人人讲奉献,个个顾大局,吃苦耐劳,不为名不为利。其中,李元宏校长、刘新贵主任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当时李元宏校长担任班主任,担任两个地方的政治课,上午在进修上课,下午再骑自行车跑到十一中上课,劳动强度之大,和现在没法比。新贵主任是公认的老黄牛,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办公、批改作业往往到深夜。有一次,凌晨一点,有位学生发高烧,正在万分焦急、感到无助之时,见新贵主任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赶紧跑到办公室告诉新贵主任,刘主任用自行车把学生送往医院,老师们众多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为了老师上下班方便,学校专门买了两辆车接送老师,其中一辆金杯车接送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为了能多拉几位老师,不是很宽敞的金杯车安装了十五个座位。每次坐车,汽车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老师们紧紧地挤在里面。九六年教师进修学校办全区小学美术教师进修班时,我给他们上课,顺路坐过几次车,领教过挨挤的滋味。进修学校的复习班几年后撤销,城职专的复习班一直办到两千年城职专合并到英中后,还继续开办着,一直到英中新校建成。
英中人几年来连续创造了辉煌业绩,市领导一直对英中很重视,九三年教师节前夕,市委办公室通知说,市委主要领导要再次来慰问老师,原来的接待室太窄小,这时英中西部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已经建成开始使用,腾出一楼的东头一口教室做接待室,并连夜粉刷、装饰。只等领导的到来,左等右盼,等了几天。教师节的这天下午,市里来了一位副市长,副市长高高的个子,宽脸庞,一副粗壮的样子,谁知,说话却是慢声细气,满脸堆笑。落座后一面搓着手,一面文质彬彬地说:市领导实在太忙,抽不空来看望大家,我代表市领导对辛勤工作的老师表示慰问,祝大家节日快乐。接着刘岱明校长代表全校教职工对领导的慰问表示感谢。副市长坐了十几分钟后,简单地参观了一下学校,就告辞了。当时我刚刚完成接待室黑板的美化任务,并帮助布置沙发摆放,副市长来时,正好在场,目睹了副市长的风采,经历了接待的全过程。
《花架》油画
《蘑菇亭》景观
那些年,学校响应教育局的号召,创建花园式单位,比较注重环境绿化、美化工作,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在进行新楼房建设的同时,初中部教学楼前有限的空间里,设计成一个个风格迥异、形状不同的小花园。每到春天,玉兰花、丁香花竞相开放,《奋进》雕塑两侧也开满了虞美人花。夏天浓艳的月季牡丹,花香四溢。秋天的菊花,鸡冠花、艳丽的扫帚梅,奉献上秋天的遐思。还有雪天盛开的腊梅花,使整个校园四季都充满了生机。小巧典雅、四季如春的小花园让你喜爱有加、流连忘返。新建教学楼的北侧,张涛老师题写的园名石刻《风华园》,更是别具一番风韵:端庄可爱的蘑菇亭;高雅挺拔的花架;异地风采的太湖石;精雕细琢的石桌石墩。优美的环境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是学生课间、饭空、学习之余,谈天阅读,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九四年学校在创建花园式单位评选时成绩优异,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
这一年教师节,泰安市主要领导再次来英中慰问教师,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事先来了一位市公安局安全处的处长,对学校的环境进行了两次安全检查,然后才是领导到来。领导下车后,在校园转了一圈,看了看校容校貌,就走了。没有座谈,没有讲话,一切都是悄然进行,不像上次和老师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亲切自然,老师们不免有点迷茫失落。
九五年英中高考又是一个丰收年,应届毕业班升入本科的学生最好的接近五十人,最少的也有三十八人。由于吕校长工作业绩特别突出,连年取得高考第一,教书育人成绩斐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九七年学校计划建立校史展览室,由于九三年以来英雄山中学连续获得泰安市高考第一,号称五连冠。学校决定把新生入校后参观校史展览列为一项重要活动,以此激励学生斗志,明确奋斗目标。并事先组织有关人员,在孙灿利校长的带领下,到泰安五中进行了参观学习。回来后,校领导专门开会布置工作,进行了全面分工。制作办公室设在现在初中部教学楼的三楼政教处,当时的政教处吴华泰主任主持有关展览的全面工作。展室总设计、展板美化设计由我担任。其他人,吴华泰主任,赵玉禄、赵方新两位副主任,给我打下手,负责剪字,贴字、粘贴,美化版面等。为了早日完成任务,我停下其他所有的工作,全部精力放在创办展室工作上。我们四个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每天加班加点赶时间,展板制作得又快又好。在这期间,有一段小插曲:有一次,吴华泰主任的外甥女秋叶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吴主任赶快让孩子喊:这一个赵爷爷,那一个赵爷爷,我背对着她刻字,没回头,吴主任说:这个叫什么?孩子不假思索地喊我:奶奶!我大惊,赶紧回头,孩子也赶紧改口喊:爷爷。没想到我的艺术发形,落了个前爷爷,后奶奶的美名。
《新建办公大楼、餐厅》
《老校南大门》
十七块展板在开学前全部制作完成,展室设在教学楼乙段一楼阅览室,使用时展开,不用时收起。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学校南侧新办公大楼和餐厅建成使用,展室搬到办公楼六楼。泮河大街贯通,学校正式开放南大门。那时王彬、桂智、振勇已来英中,桂智设计制作了校全景模型,我们几个一起又增加制作了六块版面,内容进行了充实,展示更加完美。从九七年起,每一届学生,一入校,首先参观校史展览,了解英中的发展史,一直到西部卧虎山下新英中建成后搬家。通过参观校史展览,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