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荆扬相衡,则天下平(1)

2023-06-09 13:17阅读:14,010
荆扬相衡,则天下平1
影响东晋历史的大事之八
纵观
东晋的皇与望族共天下,并不是一种刚性稳定的结构,而是一路走来磕磕绊绊风风雨雨。在这一百零四年里,发生过望族向皇室的“清君侧”五次,皇室向望族的“削藩”三次,望族之间权利之争未遂内乱二次。为了维护这种不稳定的共天下局面,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贤相良臣们煞费心血,以保持帝室与望族间的平衡、各望族之间的平衡为己任,似乎琢磨出一套道道来了,但最后人亡政息,还是爆发了桓楚代晋这样的惨祸,最后东晋皇权名存实亡,被刘裕全部共去了。
晋承汉制,中央政府以下,分州。郡。县三级政府。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权力很大,掌管一州的军政民事。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当时与灭亡西晋的匈奴刘汉、羯族石勒隔江对峙,是东晋西面屏障,所以荆州刺史都由能力很强的将帅担任,手下兵多将广,人事权和财政权也比一般的州要大得多。
荆州远离朝廷中枢,能力过强的刺史往往性格跋扈,会做出一些越权的举动,引起朝廷中枢猜忌,就要想方设法削弱其兵权,这又会引起荆州刺史的不满。两者互不相让,就会兵戎相见,一个要 “清君侧”,一个则要“平叛”,闹得天下大乱。
东晋初期,晋元帝文靠王导帮他策划政事,武靠王敦为他制服东南强藩。这两人都是琅琊王氏的楚翘,于是很顺理顺章地与元帝共天下了。
王导温文尔雅,忠心耿耿,对元帝不构成威胁,但王敦性格跋扈,又担任荆州刺史,兵多将广,且天高皇帝远,就难免做出一些越权越轨的事来,就成为元帝的心腹大患,于是他开始谋划
削弱琅琊王氏的权利。
他派亲信担任徐州、青州、湘州刺史,把新征军队都充实给这些州,企图从三面包围监视荆州。既然要对付王敦,就难免疏远王导。同时元帝行“刻碎”政策,企图抑制所有北方士族,这就引起了北方士族的普遍不满,在感情上同情王敦。
于是引起王敦第一次起兵清君侧,可怜那时的朝庭直属部队不堪荆州军一击,王敦攻入建康,杀死元帝亲信,自领扬州刺史,驻兵姑孰遥控朝政,把元帝气得郁闷而死。
明帝即位后,王敦曾第二次起兵清君侧,但当时他并没有正当理由,包括王导在内的各望族都反对他,他自己也已经重病将死,不能亲自出征,士气大受影响。他的亲信从浙北起兵策应,被流民帅苏峻打败。他的主力也被温峤、周侃打败,这次清君侧以失败告终。
明帝死后,庾亮以太国舅主政。他对当时的荆州刺史周侃和历阳流民帅苏峻十分疑忌,贸然发起削藩。他一面任命好友温峤为江州刺史看住周侃,一面逼苏峻交出兵权,激起苏峻和豫州刺史祖约强烈不满,起兵进攻建康,庾亮所率的朝庭六军依然是银样蜡枪头,被叛军打得大败,庾亮扔下太后妹妹小皇帝外甥狼狈出逃江州。
苏峻之乱在荆州江州朝庭三方联军及郗鉴京口军夹击下平息了。苏峻之乱的意外收获,是郗鉴发现北方南渡流民勇猛善战,他以太尉兼任扬州刺史,开始组建以北方流民为主体的军队,使之成为战斗力不容小觑的部队。
郗鉴赞同王导的政见,以平衡皇权和士族关系为重。荆州刺史周侃,江州刺史庾亮两次想兵谏扳倒王导,都因为郗鉴反对而作罢。扬州开始起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作用。
桓温死后,继任他的桓冲很顾全大局,不但拱手相让中枢相位,还让出了扬州刺史重要职位,使谢安执政后推荐谢玄到京口,仿照郗鉴办法组建成强大的北府军。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