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整合理念下的小学古诗教学

2013-06-27 14:12阅读:593
整合理念下的小学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于不少教师缺乏对古诗教学方法的研究,常采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步教学法,教学过于程式化,削弱了古诗词的本身的神韵与诗意,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教出古诗的味道,让小学古诗词教学充满情趣、充满诗意、充满文化的芳香,提高古诗教学的综合效率,我认为,整合应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一种理念,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方向。
一、在求同中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有的描写了祖国的风景名胜,有的抒发了人间美好的情感,有的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有的思念家乡和亲人……这几十首古诗,认真研读,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主题相同,或题材相近,或意境类似。因此,如果我们找到他们的相同点,在求同中围绕一个知识点来建构教学版块,将几首古诗的相同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1.相同主题的古诗整合。在小学阶段,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思乡”主题来说,有李白的《静夜思》,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古诗“逐首、逐句教学”的模式,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穿越古今时空中,在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一
道桥梁,从而建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做到融会贯通。
2.相同题材的古诗整合。小学古诗中,不同的诗人描写同一题材的古诗较多,我们可以将同一题材的古诗进行归类、整合。如在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可以出示另两首描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再如描写“夏之韵”的,学习完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后,可以再整合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曾几的《三衢道中》,这样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古诗信息进行整合、吸收,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深入地感悟古诗的人文内涵。
二、在求异中整合比较,理解古诗内涵。
相同的主题,相近的题材,但由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不一样,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不同,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求异中整合比较,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古诗的主题和作者的艺术匠心。
如《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且两首诗中都写到枫树,不同点是诗人的心境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山行》中的秋色,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欣欣向荣,色彩绚丽,赋予诗人的是喜悦、兴奋,令人陶醉;而《枫桥夜泊》中的秋色,是月落、乌啼和满天的霜,是飒飒的秋风,幽暗的渔火,凄清的钟声,在这些景物的映衬下,给人的感觉是凄凉、暗淡、寂寞、忧愁……我们将把《山行》和《枫桥夜泊》放在一堂课中,进行整合比较,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不同意境,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对比加深对诗歌内涵的感悟。
再拿“送别”主题来说,送行告别是古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诗人在诗中或抒情、或祝愿、或劝慰、或共勉,种种离愁别绪尽凝诗中 李白的《赠汪伦》,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发友人对自已感情之深;《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与友人之间感情的绵绵不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友,作者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高适的《别董大》,以豪言送友,劝慰共勉之情,逸于言表。面对分别,不同的对象,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送别诗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各个层面人物的不同命运和世态人情。通过让学生整合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养成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
三、在拓展中整合阅读,丰富古诗积累。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应善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适度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古诗文名句积累。
1.拓展相同作者的不同诗作。相同作者的诗作,具有相同的风格和特点,李白的诗雄奇、瑰丽、奔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真实生动;王维的诗恬静、自然;陆游的诗豪放、充满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如教王维的《鹿柴》可拓展阅读《鸟鸣涧》,教陆游的《示儿》可拓展阅读《秋夜将至出篱六迎凉有感》。这种拓展,作者内容相关、风格相似,学生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
2.拓展相同诗意和诗情的诗作。小学古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立意深刻。如《蚕妇》一诗,语言朴素,没有丝毫的粉饰,却表现了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刻体会这种诗情,教学中教师可补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它和《蚕妇》一样,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拓展相同意境的不同诗作。学生学习一首古诗,在让学生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品读诗句,让学生领悟诗中所表现的意境。这一点相对较难,补充拓展一首意境相近的古诗,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效果。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学生对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有了初步理解时,可补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诗意明了,通过朗读、讨论,把两首诗描绘的情景联系起来想象,学生就会明白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写兄弟们登高想念自己,诗人那奇特的构思,把思念家乡亲人的真挚感情写得跃然纸上。
四、在运用中整合归类,厚实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巧妙地运用古诗词,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在运用中理解和体味古诗句的精妙,厚实学生的文化积淀。
1.联系课堂,整合归类。如在学生学习完《时光老人的礼物》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积累“惜时劝学”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习《第八次》后,我们积累“磨炼意志”的名句:有志者,事竟成;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学习了《燕子》后,我们积累“春之声”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归类识记。
2.巧妙练习,归类积累。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古诗词名言佳句的机械记忆,我们可以自己编写一些便于学生有意义识记的练习,如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后,可出下面的练习: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色,你还知道哪些写“雨”诗句?再如学完了《游园不值》后,可出练习:《游园不值》中蕴涵哲理的句子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蕴涵哲理的古诗?这样归类练习,利于学生记忆、积累。
3.联系习作,灵活运用。对于古诗文的灵活运用,相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在学生习作中适当指导,给予“活用”的范例。如学生写春天放风筝,可以引用“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新同学转入班级,我们可以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诗句,学生在写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中写道:“我为烈火中的手帕担忧,而手帕却任由火苗吞噬,真可谓‘烈火焚烧若等闲’啊!”这些古诗句的活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诗教学焕发出的独特的魅力!
总之,整合应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一种理念,让我们不断地探索小学古诗教学,开创一个“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古诗教学新局面吧!
此文刊于《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10期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