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寺,灵山一会已迢然
这日是清明,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晨色朦胧,一群僧人聚集在国清寺前,然后面北,三步一拜,他们的终点是十里以外的真觉寺。那里供奉着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肉身塔。天下起了雨,雨声越来越响,雨水从枝叶上滑落,滴在后脖上,冰凉的。在石阶上跪拜的僧人身后,是一群居士。起身,行走,合十,俯身,跪拜,他们重复着,进行着,神情虔诚。
真觉寺,俗称“塔头寺”。民间相传,两位仙人在天台山比功法。一人建塔,一人架桥,天亮之前完成。架桥的仙人在石梁架好石桥后,开始学鸡鸣。而建塔的仙人听到鸡鸣,以为天快亮了,于是,撒手丢下塔头,匆匆而回。只留下祥云峰下没有塔头的砖塔。而仙人遗留的塔头,就在塔头寺。
真觉寺,古称“智者塔院”。如今山门外的照墙上写有“即是灵山”。灵山,在佛教中是指释伽牟尼的灵塔,这四个字也昭示这座寺院的特别意义。大殿里没有供奉佛祖释伽牟尼,而是
供奉一座石塔,称之“智者大师肉身塔”。显然民间的传说,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
一
在金地岭与银地岭之间,有一座松竹簇拥的山冈。站在通往山冈的石阶上,山下风光尽收眼底。晴日时,远处的县城清晰可见。山谷间高明寺的钟声,就在耳边。
真觉寺就深藏在山冈这一片翠绿之中,走过山门兼天王殿,就是一座不大的院落,院中植有金桂、银桂各一棵。平常的日子,翠叶重叠,浓荫覆盖了半个院子。每年秋天,满院清香。迎面是一座大殿,门楣上是红底金字的匾额 :“智者肉身塔”。
陈太建七年,公元 575 年秋天,智者大师率二十多位弟子从金陵来到天台山,寻求栖修之处。在定光禅师的指引下,在银地岭建修禅寺,领众修道。他在融合南北教义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智者因久住天台山,人称“天台大师”,被尊为“东土释迦”。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在《我的天台观》中曾评介 :“在佛教史的长河中,如果认为释迦是首先提出佛教根本原理的圣人,那么
这日是清明,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晨色朦胧,一群僧人聚集在国清寺前,然后面北,三步一拜,他们的终点是十里以外的真觉寺。那里供奉着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肉身塔。天下起了雨,雨声越来越响,雨水从枝叶上滑落,滴在后脖上,冰凉的。在石阶上跪拜的僧人身后,是一群居士。起身,行走,合十,俯身,跪拜,他们重复着,进行着,神情虔诚。
真觉寺,俗称“塔头寺”。民间相传,两位仙人在天台山比功法。一人建塔,一人架桥,天亮之前完成。架桥的仙人在石梁架好石桥后,开始学鸡鸣。而建塔的仙人听到鸡鸣,以为天快亮了,于是,撒手丢下塔头,匆匆而回。只留下祥云峰下没有塔头的砖塔。而仙人遗留的塔头,就在塔头寺。
真觉寺,古称“智者塔院”。如今山门外的照墙上写有“即是灵山”。灵山,在佛教中是指释伽牟尼的灵塔,这四个字也昭示这座寺院的特别意义。大殿里没有供奉佛祖释伽牟尼,而是
供奉一座石塔,称之“智者大师肉身塔”。显然民间的传说,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
一
在金地岭与银地岭之间,有一座松竹簇拥的山冈。站在通往山冈的石阶上,山下风光尽收眼底。晴日时,远处的县城清晰可见。山谷间高明寺的钟声,就在耳边。
真觉寺就深藏在山冈这一片翠绿之中,走过山门兼天王殿,就是一座不大的院落,院中植有金桂、银桂各一棵。平常的日子,翠叶重叠,浓荫覆盖了半个院子。每年秋天,满院清香。迎面是一座大殿,门楣上是红底金字的匾额 :“智者肉身塔”。
陈太建七年,公元 575 年秋天,智者大师率二十多位弟子从金陵来到天台山,寻求栖修之处。在定光禅师的指引下,在银地岭建修禅寺,领众修道。他在融合南北教义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智者因久住天台山,人称“天台大师”,被尊为“东土释迦”。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在《我的天台观》中曾评介 :“在佛教史的长河中,如果认为释迦是首先提出佛教根本原理的圣人,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