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渤海早报》9月10日
四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老土炕。一间老厦房,土炕就能占去少半间。
中间是炕沿儿,上有木板,多是枣木核桃木这样的硬木,槐木是绝对不可以用的,只因里面有“鬼”,哪家愿意招惹那玩意儿?炕沿两边是对称的炕墙,炕墙的高度与宽度绝对是老祖宗智慧的体现:高度是刚会摆溜的婴孩脖颈处,婴孩绝不会失重掉下去;而我们大点的孩子,每晚趴在炕墙上写作业也正合适。
炕的三面都有跟炕墙一般高的炕围。条件好的人家,会请花匠画炕围,山水图、富贵花、人物画,各有喜好;次点的,买来专门的图案精致色彩亮丽的炕围纸,让裱糊匠细细致致地裱糊上去;差到底的人家,就只能找来旧年画、旧报纸贴上去。
——小小的炕围,就是家道好坏的力证。
农忙时节,天蒙蒙亮母亲就离开土炕,直到很黑很黑了,才筋疲力尽地爬上土炕,几乎倒头就睡。冬藏之后,农人们就清闲下来了,却是母亲最忙碌的时节,她几乎一整天都在炕上。
炕角齐整地摞着好些鞋底,得母亲一针一针地纳,那是过年乃至来年一家人脚上的指望;一家人过年的衣服,母亲剪好后,也得一针一针地缝,那时十里八乡都没台缝纫机。母亲很会过日子,她喜欢靠着窗台坐,借着从窗棱里流泻下来的光影做活计,就不会过早地点煤油灯了。即便趁着月光,母亲的针脚依旧那么齐整,耐看。
靠墙处是纺车,一堆一堆的绵穗子等着母亲纺成线。到了来年春天,忙里偷闲,染色,上织布机,一匹一匹的花色土布就铺展在我们眼前。
除了做饭,母亲几乎一整天都盘腿坐在土炕上,不是做针线活,就是纺线。家里啥都缺,就是活多,母亲满眼都是做不完的活儿。饭做好了,父亲就将小炕桌摆到炕上,一家人围着炕桌热乎乎地吃饭。父亲注定是斜坐在炕沿上的,我们的乡俗是男人不坐炕。
大娘大婶一掀开门帘,母亲就殷勤地招呼着:“快
四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老土炕。一间老厦房,土炕就能占去少半间。
中间是炕沿儿,上有木板,多是枣木核桃木这样的硬木,槐木是绝对不可以用的,只因里面有“鬼”,哪家愿意招惹那玩意儿?炕沿两边是对称的炕墙,炕墙的高度与宽度绝对是老祖宗智慧的体现:高度是刚会摆溜的婴孩脖颈处,婴孩绝不会失重掉下去;而我们大点的孩子,每晚趴在炕墙上写作业也正合适。
炕的三面都有跟炕墙一般高的炕围。条件好的人家,会请花匠画炕围,山水图、富贵花、人物画,各有喜好;次点的,买来专门的图案精致色彩亮丽的炕围纸,让裱糊匠细细致致地裱糊上去;差到底的人家,就只能找来旧年画、旧报纸贴上去。
——小小的炕围,就是家道好坏的力证。
农忙时节,天蒙蒙亮母亲就离开土炕,直到很黑很黑了,才筋疲力尽地爬上土炕,几乎倒头就睡。冬藏之后,农人们就清闲下来了,却是母亲最忙碌的时节,她几乎一整天都在炕上。
炕角齐整地摞着好些鞋底,得母亲一针一针地纳,那是过年乃至来年一家人脚上的指望;一家人过年的衣服,母亲剪好后,也得一针一针地缝,那时十里八乡都没台缝纫机。母亲很会过日子,她喜欢靠着窗台坐,借着从窗棱里流泻下来的光影做活计,就不会过早地点煤油灯了。即便趁着月光,母亲的针脚依旧那么齐整,耐看。
靠墙处是纺车,一堆一堆的绵穗子等着母亲纺成线。到了来年春天,忙里偷闲,染色,上织布机,一匹一匹的花色土布就铺展在我们眼前。
除了做饭,母亲几乎一整天都盘腿坐在土炕上,不是做针线活,就是纺线。家里啥都缺,就是活多,母亲满眼都是做不完的活儿。饭做好了,父亲就将小炕桌摆到炕上,一家人围着炕桌热乎乎地吃饭。父亲注定是斜坐在炕沿上的,我们的乡俗是男人不坐炕。
大娘大婶一掀开门帘,母亲就殷勤地招呼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