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课堂自主阅读研究报告

2013-05-24 10:10阅读:606
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课堂自主阅读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 张燕
经过品读课文孩子们大多都认为自己已经猜出了作者的大致身份,而且他们相当有信心,那么这种自信从何而来呢?因为他们用心去读课文了,从读中感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了,不仅阅读方法多样而且自主阅读水平明显有了提升。
作者是个小姑娘?——字里行间的孩子气
因为是给孩子看,教孩子写,所以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童心未泯,很多孩子在读完《荷花》后,都觉得作者一定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这恐怕有三个原因:
1、儿童化的视角
儿童的视角往往是简单的、真实的。作者观察荷花时,他发现“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
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眼中看见荷花真实的样子,没有夸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却很好地写出了荷花最基本的三种姿态。
2、童真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常常介乎于大白话和真理之间。作者描写白荷花时,赞美白荷花时说“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就是小孩子、甚至我们大人平时也会脱口而出的话语,接近于大白话,也是大实话,这里确实让人觉得任何华美的语言都无法展现白荷花的美,只有接近于儿童那干净质朴的语言才最好。
3、童趣的联想
课文中有着大幅的联想,这些联想真的就是小孩子的心思、小孩子的语言、小孩子的世界,比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还有“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充满梦幻色彩,充满诗意。
在课堂阅读中实践语言!——用孩子的方式进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面对如此“童心童趣;童真童美”的一篇课文,教者进行了四个层次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让儿童在课堂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运用语文材料进行实践,掌握运用于语文的规律:
1 小小点评家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23小节,圈画出觉得写得有意思的地方,然后交流;如果有认为写得不好之处,也要提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三年级的这些小小点评家是怎样阅读思考的,以下课堂自然形成的三个讨论点:
1
生:荷叶确实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里写得很像啊!
生:为什么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以用“挺”出来。
生:前面说荷叶挨挨挤挤,说明水面上都没有空隙了,所以荷花是荷叶间的缝隙中冒出来的。
2
生:第二小节第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为什么要用两个“了”呢?不顺啊
师:你觉得这句话怎样说合适?
生:可以变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师:这可能是那时候的语言习惯,今天老师也觉得你可以这样修改,句子读起来更精炼了。
3
生:第二小节全文六句话,第一句和后四句都是讲荷花的,只有第二句讲荷叶,夹在中间好像不顺。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如果没有第二句写荷叶的句子,拿别人就不知道第三句中的大圆盘指的是什么了。
生:没有荷叶哪来的荷花呢?
名家名篇在儿童的眼中,没有成人固有的一种敬畏感,童言无忌,孩子觉得好就是好,觉得不好就是不好。小小点评家证明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阅读、他们思考,他们怀疑。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点评过程中,孩子在语言文字中探究、揣摩,没有人事先教他们应该怎样理解,可以怎样去思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一开始班里会有五六个孩子敢于站起来,一旦受到鼓励,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毕竟小孩子是很好鼓动的。除了点评的精神值得提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提出的一些质疑内容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原文已经是经过修改和删减的,那么“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句话完全可以少一个“了”字,达到清楚表达意思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孩子说的很正确,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鉴赏水平,在这种评头论足中他们的理解、感悟、欣赏、评价能力还会得到提高。
2、小小语言家
1)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用找到课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并用课文里的句子说一说吗?
2)再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选一朵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吗?
生:这朵荷花张开了几片花瓣儿,露出了里面黄色的莲蓬。
师:你是在形容这多荷花的样子时,把课文里的两句话并成了一句话来说,很好。
生:这多荷花还是花骨朵,像个大桃子。
师:叶圣陶在《小弟弟的三句话》里写了一个小弟弟也说荷花的花骨朵像个大桃子呢!
生:这多荷花的花瓣非常洁白,像小姑娘的裙子倒过来一样。
生:这朵荷花才开了几个花瓣,花瓣尖尖的,都向上,看起来像花做成的王冠。
学语言都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擅长的本领。让孩子先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绘图中的荷花,就是为了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发扬孩子学习的长处,让孩子在重复课文的语句中,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同时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模仿的结果是从学着运用到自由熟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第一个孩子的发言中,我们看到模仿的痕迹非常浓厚,老师表扬了他,因为重新组织课文中的语言,稍加修改,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随后几个的孩子就有了更多自己的色彩,非常棒。
3、小小诗歌家
1)将第4小节变成诗歌体,配乐诵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2)试着续编这首诗歌:( )来了,告诉我( )。
课文第4 小节稍加结构上的变动就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
一阵微风吹过, 蜻蜓飞过来,
我就翩翩起舞,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小鱼在脚下游过,
不光是我一朵,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
令人奇怪的是,同样的文字在是抒情散文样式的情况下,孩子朗诵地很普通;可一旦老师把散文变成了诗歌,孩子的诵读也如同变魔术般有了诗的味道。
这个可是因为成为诗歌体裁后,每行文字变短,便于孩子眼睛整行扫视、朗读,同时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画面。
这更可能是由于儿童与诗歌有着深厚的渊源。“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他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场合之中。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诗史,都是描绘生命历史和精神历史的诗篇”。(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
于是孩子续编了这首小诗:
生:太阳走过来,告诉我白云的柔软。
生:小露珠滚过来,告诉我星星的故事。
生:小螃蟹爬过来。告诉我它的伙伴是谁。
生:小青蛙跳过来,告诉我早晨唱了什么歌。
……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