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真的能爱的公平?
2021-04-12 16:53阅读:
编者荐语:
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究竟是在争什么呢?其实都是为了博取父母情感上的关注,是潜意识中想要获得的宠爱与特权!
以下文章来源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作者玲珑心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1.
妈妈,这不公平!
昨晩,到了洗澡时间,我去喊两个孩子,他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玩玩具,谁也不愿意走开。
弟弟用手一指:“哥哥比我大,哥哥先去洗澡。”
哥哥梗起脖子:“凭什么?昨天晚上也是我先洗的,今天必须弟弟先洗!”
我去拖弟弟,他不干,赖在地上哇哇大哭。我只好哄哥哥:“反正都要洗澡的,也不差这一会儿,还是你先去吧!”
哥哥不情不愿地走进卫生间,嘴里一直嘟哝着:“妈妈,这不公平!”
他虽然服从了我的命令,但心里并不高兴。在我看来,洗澡谁先谁后,简直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孩子却用“不公平”这个严肃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抗议。
2003年,美国心理学家莎拉.布洛斯南(Sarah Brosnan)和弗兰斯.迪瓦尔(Fr
ans de Waal)就从实验中发现,
小孩自12个月大起就有“公平”的概念。
他会去比较,去权衡,去判断,自己有没有得到公平地对待。他心里自然而然有一个衡量的尺度。
如果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竞争对象,也没有参照物,也就不会有关于“公平”的困扰。可是随着二胎的落地,父母不禁苦恼起来:亲子之间这一碗水,怎么才能端平呢?
2.
同胞竞争,究竟争什么?
家里有两个小孩,就仿佛养了两百只麻雀,叽叽喳喳,吵得父母脑仁疼。
兄友弟恭、姐妹互爱的温馨场面也是有的,但更多的时候,家里是鸡飞狗跳乱成一团,两个孩子总为一些小事争吵。
看电视的时候,他们争遥控器,都要看自己喜欢的动画节目。
买新衣服新玩具,他们手上拿着自己的,眼里瞄着对方的。一言不合,直接上手去争去抢。
睡觉的时候,都要争妈妈旁边的位置。即便妈妈在中间,两个孩子一边一个,他们也要争着让妈妈把脸冲向自己的一面。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弗莱克·沙洛维教授曾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解释过这个问题,
他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是合情合理的,目的为了博取父母情感上的关注。
一个家庭中的资源是有限的,父母的时间、金钱、注意力都是孩子争夺的目标。孩子天生有占有欲,本能地排斥与自己竞争的对手,假如对手更受父母宠爱,他会感到委屈、失落并且嫉妒。
孩子计较的,不是洗澡的顺序、喜爱的电视节目或者玩具,而是潜意识中想要获得的宠爱与特权。
因此,同胞竞争,争的是父母的态度。他的争夺更像一种试探:爸爸妈妈是不是最爱我?
物质公平容易达到,但孩子更为重视的,是爱的公平。
3.
有偏爱,更应弥补爱
美国加州大学曾有一项研究表明:
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会不自觉对某个孩子特别偏爱。
而《时代》周刊高级编辑杰弗里•克鲁杰则说得更为严重:
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那么,父母偏爱谁呢?
其实对于现在的很多父母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并不会刻意多偏爱谁,只是二宝相对弱小,也相对更可爱,自然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关注与疼爱。
父母偏心,搞不好会同时毁掉两个孩子:大宝变得郁郁寡欢,胆小怯懦;小宝则刁蛮任性,一味骄纵。两个孩子也从本该和睦的状态变成敌对状态。
这种偏爱可能是无意识的,有时父母自己都难以察觉。孩子却是敏感的,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同胞竞争障碍(sibling rivalry
disorder),指的是在年龄稍小的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孩子发生的某种程度的情感紊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果这种情感紊乱的程度异乎寻常,还会上升为病理性的问题。
看过这样一个新闻:妈妈发现6岁的女儿突然视力下降,走着走着就跌倒,去医院一查,视力居然只有0.15。
但奇怪的是,女孩的眼睛并未出现器质性问题,医生经了解才知道,女孩有了一个小弟弟,全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弟弟身上,以至于女孩出现“癔症性眼盲”。在得到家人的关怀后,女孩的视力恢复了正常。
越是有偏爱,越应弥补爱。
假如父母无意识地疼爱小宝,则应有意识地多关心一下大宝,多陪伴他,给他足够的爱和关注,让他有满满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这样,他才不会因为弟弟妹妹的到来感到被忽视,而产生不好的影响。
4.
孩子最不爱听的,是一个“让”字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六年级的女孩崔兢站上了高台,向爸爸倾诉心中的委屈:她有一个调皮的妹妹,常无缘无故惹她,还跑到父母那里去告状,而爸爸总是不问原因,直接把自己训一顿。
崔兢抽泣着说:“明明是她做错了,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给她道歉?爸爸,您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爸爸却不为所动:“古人都知道以大让小,你比妹妹大6岁,这个道理还用爸爸说吗?”
崔兢的眼泪流得更凶了:“可是我每次都让着妹妹,那我让着让着,她就会认为这是一种习惯。”
这样的场景,真的是太熟悉了。
有了二宝后,“让”这个字成了我们对大宝的口头禅。
“你比弟弟(妹妹)大,为什么不能让一让?”如果大宝表现得不乐意,父母还会凭自己的权威强制执行。
谦让是一种美德,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大宝也还是个孩子,他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接受。
他大几岁出生,这并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如果一定要大宝谦让,必须告诉他具体事情的具体原因。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给大宝贴标签,强行叫他让,这对他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奇葩说》有一期讨论二胎问题,傅首尔说:
“当孩子手里有100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可当他手里的糖果只有两颗糖的时候,家长凭什么要求他大方?”
我们所说的让,不应是忍让和退让,而是谦让和礼让。让的前提,是充足的拥有与真正的接纳。
5.
比公平更好的,是专属感
戴维·弗罗斯特说:“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是一个家长。当你有两个孩子时,你就是一个裁判。”
但是,有些父母太过在意自己裁判的身份了。孩子一争吵,父母就赶紧介入,去制止、去评理,非要断出个黑白对错。原本是一件小事,父母介入后,孩子对争吵的结果格外重视,最后越弄越糟。
其实孩子之间的争争吵吵,也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在争执的过程中,孩子学会表达自我的感受,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因此在问题不严重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放手,告诉孩子:“我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
家不是法庭,没必要追求绝对的公平。太刻意地去讲平等,孩子反而会变得敏感、斤斤计较。
可如果两个孩子执拗的、一定要父母做裁判的话,怎么办呢?
就比如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和弟弟(妹妹)你更喜欢谁?”简单回答“我都喜欢”,是敷衍;随口说“我更喜欢你”,必然挑起矛盾。
智慧的父母,不能被孩子的思路困住。我们可以这样说:“你很聪明,妈妈喜欢你;弟弟可爱,妈妈喜欢弟弟。”
认真列出孩子身上的优点,让他知道,他在爸爸妈妈心中有独一无二的位置,谁也不能取代。
比起公平,这种专属感,更让孩子感到满足。
每一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杯子,希望父母蓄满安全感和爱。当孩子为公平而争吵时,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安抚好两个孩子的情绪,让他们都觉得,自己是被信任、被理解、被喜爱的。
这,就是二胎家庭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