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继续过平常日子——前半段继续值班,下半段认真看书,也逐步敲定一些事宜,包括:11月华文文学会议的一些前期准备、今年度11月初博士生论坛议程暂拟、下学期某些课程的时间地点安排,9月份香港会议的材料,等等。本周魏哥前来报到并处理办公、生活安排等事,老友相见分外开心。其他还有:和学生讨论论文写作、修订自己论文等。
阅读。1《听觉文化研究(译文卷)》(老同事王敦编译的论文集,的确是新的视角,可以做更深入与新颖的文化研究);2《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杨洪承论述,课题结项成果);3《知道分子》(王朔散文,敢于直言不讳,解构性强,但也未提供新替代,俗且浅);4《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张旭东先生鲁迅论述三部曲之一,700多页,非常厚重视野宏阔、理论深刻、有相当的颠覆性和创新性,但也有可商榷之处,包括资料使用);5《上海鲁迅研究98辑(鲁迅与左联)》(资料功夫强劲,关于《铸剑》的解释论文颇见功力);6《越境——鲁迅之“诞生”》(李冬木教授长达750页的论文集,考证功力深厚、问题意识扎实中显敏锐)。
本周微博一览:
1 我在课室看书,隔壁有一手机重度使用男生从午饭后进来到五点多离开,除了最后半小时手机充电以外都在兴致勃勃玩游戏,桌上的英语六级词汇和模拟试卷仿佛两块从未打开的遮羞布,
阅读。1《听觉文化研究(译文卷)》(老同事王敦编译的论文集,的确是新的视角,可以做更深入与新颖的文化研究);2《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杨洪承论述,课题结项成果);3《知道分子》(王朔散文,敢于直言不讳,解构性强,但也未提供新替代,俗且浅);4《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张旭东先生鲁迅论述三部曲之一,700多页,非常厚重视野宏阔、理论深刻、有相当的颠覆性和创新性,但也有可商榷之处,包括资料使用);5《上海鲁迅研究98辑(鲁迅与左联)》(资料功夫强劲,关于《铸剑》的解释论文颇见功力);6《越境——鲁迅之“诞生”》(李冬木教授长达750页的论文集,考证功力深厚、问题意识扎实中显敏锐)。
本周微博一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