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颐和园的西堤上,从南至北依次横亘着六座形态各异的桥,分别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有趣的是,在清漪园时期,现在位于最南端的柳桥叫作界湖桥,而位于最北端的界湖桥则叫作柳桥。在光绪年间修建颐和园时,把柳桥和界湖桥的名称相互调换了。
为什么叫作柳桥呢?在柳桥的东南边竖立着一个说明牌,上面写道:“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那么“柳桥晴有絮”到底是哪位诗人的诗句呢?又出自哪一首诗呢?网上绝大多数的帖子都说是杜甫的诗句,但并没有交代出自杜甫的哪一首诗。
我仔细地查阅了杜甫诗全集,发现尽管杜甫写了不少和柳有关的诗句,包括“冉冉柳丝碧,娟娟花蕊红”、“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却没有写过“柳桥晴有絮”这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句诗不是老杜的作品,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柳桥晴有絮”出自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卷456中,诗的前面有一段长长的序,交代了作者写这首诗的缘由。序的内容如下:
“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rěn),将禊(xì)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令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前中书舍人郑居中、国子司业裴恽、河南少尹李道枢、仓部郎中崔晋、司封员外郎张可續(一作績)、驾部员外郎卢言、虞部员外郎苗愔、和州刺史裴俦、淄州刺史裴洽、检校礼部员外郎杨鲁士、四门博士谈弘谟等一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泝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
为什么叫作柳桥呢?在柳桥的东南边竖立着一个说明牌,上面写道:“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那么“柳桥晴有絮”到底是哪位诗人的诗句呢?又出自哪一首诗呢?网上绝大多数的帖子都说是杜甫的诗句,但并没有交代出自杜甫的哪一首诗。
我仔细地查阅了杜甫诗全集,发现尽管杜甫写了不少和柳有关的诗句,包括“冉冉柳丝碧,娟娟花蕊红”、“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却没有写过“柳桥晴有絮”这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句诗不是老杜的作品,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柳桥晴有絮”出自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卷456中,诗的前面有一段长长的序,交代了作者写这首诗的缘由。序的内容如下:
“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rěn),将禊(xì)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令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前中书舍人郑居中、国子司业裴恽、河南少尹李道枢、仓部郎中崔晋、司封员外郎张可續(一作績)、驾部员外郎卢言、虞部员外郎苗愔、和州刺史裴俦、淄州刺史裴洽、检校礼部员外郎杨鲁士、四门博士谈弘谟等一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泝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