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知网:让人欢喜使人愁

2022-12-06 10:39阅读:3,481
“中国知网,始建于19996月,是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学术平台。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看到百度百科上对中国知网的介绍,才知道被学人赋予几分神秘感,又让很多人谈之内心充满五味杂陈的学术期刊网站原来这么“高大上”。
据实而言,对于一个把写作视为一大消遣、打发闲暇时间的人而言,本人更多在意的是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够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使算不上文辞兼美,起码能够文从字顺足矣。至于其他的外在的东西,诸如文章能不能被哪家期刊杂志选上,能够在寸土寸金的版面上腾挪出一方宝地安放,并还给点辛苦费等,本人更多抱着的是“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当然,从劳动的付出的角度看,还是希望那些自己“呕心沥血”的文章能够变成铅字文章,见诸期刊。这多少印证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做学问”的世俗心理。
不过,功利之思并没有完全左右自己的写作。兴之所至、情之所钟,我思故我在,当这些带有鲜明即时性和学科性的文章经过键盘呈现出来时,还是蛮有成就感的。生活杂感、读书所得类的文章,文不加点的一气呵成即使有文句之误
,但真实的书写表现出来的是真性情,所以就很少耗时间进行修改;对于专业性的文章,因为是教学中的思考,更多是心血的凝结,故此会几易其稿,虽达不到芹溪先生“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程度,但还是谨记鲁迅先生“文章三分写,七分改”的谆谆告诫。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来源于生活与工作的所感所得是最有价值的。也许正是如此,所写的专业性的教学类文章有幸成为很多专业期刊中的常客。尽管所得“银两”不多,但看到自己普通的名字赫然入驻专业期刊,成为业界所识,内心的虚荣心还是得到暂时的满足。
写作是一个人的事情,至于所写的文章,特别是那些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文章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命运,不是由写作者绝对。命运怎样,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实用价值,一方面写作者的知名度也多少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对写作者而言,如果不是以沽名钓誉之思进行精神的劳作,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经营,它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在这种写作心态下进行创作,如果能够收获意外的惊喜,当然是一件幸事。
几年前,一个很多年前教过的,现以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发给我一个截图,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近几年写的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的信息。对于学生的这份用心,内心自然是感动的;对自己的文章,而且是多篇文章(现在已经有近70篇成为中国知网家族的成员——对我而言只是一种记录,没有任何吸引力的符号)有幸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权威网站中的一份子,本人还是感到意外和兴奋的。尽管近几年中国知网在学界引发很多争议,但是它的权威性,带有的神圣感还是成为很多写作者望尘莫及的。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对于尽管从国家的层面对学术界,尤其是教育领域提出了几不唯原则,但是教育体制内的从业者面临职评和晋级是不争的事实。而要评和晋论文(专业文章)是不可或缺的硬指标。随着职称管理愈加严格和规范,条件也更加严苛。其中,对论文的要求标准更高。“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条一度在业内流传很广的写作经验,因为专业查重比例的限制慢慢失去了市场。而随着部分省市提出的文章必须上知网的要求,一下子在很多急需评晋职称的人面前竖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源于文章要上知网,必须要能够刊发在能够入驻知网的期刊之上。很显然,要达成所愿,一要文章能够发表,二要刊物与中国知网合作。由之,文章质量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是很难的。面对这座大山要翻过去,要么自己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认真写作;要么出巨资找枪手代写代发。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走前一条路因为荆棘丛生,难于上青天,所以真正能够走下去的寥寥无几,更多人怀着的是“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心理,花钱买舒坦。不过,大把的真金白银从微信或支付宝里发出时,内心还是会隐隐作痛的。
中国知网,因为其娘家家大业大,背景显赫,所以占据了学术期刊的最高点。因为端居高处,所以很多人望尘不及。不过,一种检索系统只是一种静态的无生命的存在,它之所以成为很多人争相入驻的香饽饽,源于被人为地设定很高的门槛,被附加太多的功利价值。面对中国知网这座城堡,人们的心理就像《围城》中所说的“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那样。(此语不是特恰切。)对于中国知网的作用,对需要的人来说,它就是价值连城的存在,它代表的是一种权威和荣耀(现实生活中不乏以自己在中国知网有多少文章为炫耀者),甚至被作为抬高自我身价的一个筹码;对不需要的人而言,更多是怀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心态对待,有与无对自己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文章入选了,是对自己劳动付出的肯定;没有入选,说明自己的文章还没有达到它所要求的水平,自己还需要潜心向学。
为学之道,在于充实自我;写作之道,在于独抒性灵的手绘吾心;文章之道,在于真实表达对生活、工作、社会和人生的观照。如果能够以此作为精神劳作的价值投注,也就少去了太多的外在附加。至于中国知网,不管是急需者,还是无需者,都应该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的价值的有无,都是人为的附加。对于从业者,除了做技术员,还应该行走在成为艺术家的大道上。不错,从劳力者(机械性地劳作)到“劳心者”(积极反思,及时总结)的质的飞跃,既要需要“坐的板凳十年冷”的自制力,还要有“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当“有意栽花花不发”时,不妨慢下来,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平和心态精耕细作。知网本是无情物,被人吹捧为哪般。当下,著作等身仅仅记录的是你个人的成长,除此而外,似乎没有更多的价值;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世人心向往之的高度,但不宜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人生苦短,若为虚名加持,就辜负了好韶光!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