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埃德温·鲍特和他的《火车大劫案》

2016-08-26 18:41阅读:1,146
1896年在电影创始时代起,埃德温·鲍特就从事摄影与放映工作,是美国电影史上先驱人物。1900年前后,主持爱迪生实验室工作,曾拍摄过一些类似卢米埃尔作品的短片和新闻报道片,又曾在实验室中仔细地研究过梅里爱影片的处理手段和技巧。他确信自己可以拍摄出与前者有所不同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影片。
埃德温·鲍特

1902年,他拍摄了《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在这部影片中,他以一个消防队员的梦境、一个从失火的楼房中救出妇女和儿童的虚构故事,同大量的纪录消防队队员扑灭火灾的真实场景的新闻片组接在了一起,形成一部以时空转换的运动关系进行叙事的电影作品。尽管影片在叙事时空的处理上还很幼稚,还不能以时空交错的方式进行叙事。但是,鲍特将卢米埃尔式的富有生机的户外实景和梅里爱式的“人工布景”的室内场景结合起来,这一方式体现出他与前人在风格和手法上、在电影的结构观念上的明显不同。

影片《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1903年,鲍特以更为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拍摄出他最著名的影片《火车大劫案》,进一步发展了他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一片中对于电影叙事风格和结构观念的尝试,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电影,以及世界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火车大劫案》是一部以真实的自然环境作为叙事背景,以强盗抢劫火车上的旅客的钱财最终被警察追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作为依托,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具有强烈而紧张的外部动作和冲突的作品。影片共分13段,每段都是由一个镜头拍摄下来的完整事件中的一部分。这其中有几个镜头极富有效果地表现出影片的叙事特征。
影片《火车大劫案》

​第一个镜头:火车站电报室内景。两名强盗闯进来,逼迫电报员给火车发信号,窗外景深处火车速度渐渐放慢,强盗又将电报员捆绑起来。鲍特在这个镜头中以景深镜头的视觉线索交代出强盗与电报员、电报员与火车以及强盗与火车之间的多种层面上的相互关系,使画面内部的信息量和视觉空间表层结构的叙事形式均得以递增和强化。
《火车大劫案》第一个镜头
​第二个镜头:火车从画右至画左位于画面中央,而强盗从画左走向画右悄悄地溜上火车在画面中,一个由木条形成的“X”字图形,极为醒目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这个镜头把动作同情节联在一起,把紧张同画幅结构联在一起”。以微妙的运动方式、以抽象的视觉暗示,展开了有秩序地叙事。
《火车大劫案》第二个镜头
​到第八个镜头时:摄影机固定在一个极为巧为巧妙的位置上,在表现强盗冲下斜坡逃跑的时候,出现了摇拍、俯拍和仰拍等不同视角的变化。突出了户外拍摄的运动效果和环境特征。在电影史上被誉为“山谷中的美丽场面”。
《火车大劫案》第八个镜头
​第九、十、十一个镜头,分别表现了逃跑中的强盗,企图挣脱捆绳的电报员和舞厅中跳舞取乐的不知情的人们等等。这种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平行动作交替切入的方法,在“同时性”的运动关系上的处理,摆脱了实际时间的束缚,打破了传统戏剧顺时叙事的原则,创造了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其中作为叙事中被省略的那部分时空,则由观众自己凭借生活的经验去作出补充。
《火车大劫案》第九个镜头
《火车大劫案》第十个镜头

《火车大劫案》第十一个镜头
​最后一个镜头:强盗面对镜头(打破第四堵墙),朝观众开了一枪。这一幕成了影史的经典一幕。
《火车大劫案》最后一个镜头
​《火车大劫案》中的这些精彩镜头,在画面内部信息的组织上,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的切换技巧的表现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不需要任何文字叙事语言的注释便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影片吸引了许多的观众,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占据美国银幕达10年之久,为“西部片”在美国的统治地位打下了基础。他发展了卢米埃尔的户外真实的表现方法,改变了梅里爱的戏剧叙事的创作方式,揭示了剪辑技巧的潜能。他为叙事性电影开辟了道路,乃至直接影响了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3版
《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3年版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