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之奇特地貌(地理环境)
2012-07-15 21:48阅读:909
政和县地貌属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在燕山运动时期(距今100~140万年),奠定政和县地貌基本轮廓并控制断裂活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长期作用,形成了全县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切割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层状东西排列有序。山地广布,平原谷盆狭小。中、低山地面积216.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2.8%。高低丘陵24.9万亩,占9.5%。海拔300米以下谷盆、平原仅14.4万亩,占7.7%。
中山 为武夷山东南麓和鹫峰山脉北段所组成。海拔800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米以上者,集中在县境东部,北部西部有零星分布;总面积145.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55.5%。海拔千米以上高峰有440余座,主要由中生化石帽山群地层和上侏罗世南园组地层及侵入斑岩体组成。坡度多在25°—40°之间,部分在45°—60°之间。地表切割强烈,基岩裸露,沟谷大部呈V形。山脊走向与构造基本一致,多为西一东或西北一东南向。
低山 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和西部盆地四周,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相对高度大于200米。总面积7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7.3%。其地形因岩性不同而异。在变质岩分布区,为圆顶或尖顶低山,比高小,呈上凸型坡。在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分布区,为圆顶低山,主脊短而折,起伏大,支脊小而多,呈上凸型坡。在中酸性晶屑凝灰熔岩、凝灰岩分布区,为秃头尖顶低山,主脊明显,呈陡坎或陡坡。在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分布区,为圆顶低山,凸型坡,坡度多在25°~35°之间,少数可达55°。
山间盆地 海拔300~1400米之间均有分布,面积1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4.4%。河谷盆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发育在小溪中下游或溪流交汇处。长轴方向与构造有关,多属构造盆地。较大的有东平一营前河谷盆地、界溪河谷盆地、外屯一湖屯河谷盆地、樟口河谷盆地等。
高丘 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山地边沿及河谷地带,海拔在25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150~250米左右。主要由变质岩、花岗岩类岩石组成,坡度在20°~35°左右,有的呈陡坡。总面积22.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8.5%。由于经受漫长的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各异。如变质岩组成的高丘,坡度和缓,基岩裸露少。
低丘 主要分布在高丘前沿及河谷平原周围,海拔在25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70~150米之间。主要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地势起伏舒缓,坡度多在15°左右。总面积2.7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0%。由于岩性不同和外营力的差异,使其形态多样。变质岩在强烈的流水作用下,地形破碎,多呈残丘,山顶浑圆,沟谷短浅,谷地开阔。
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在七星溪、松溪、梅龙溪、龙潭溪等大溪下游,多呈带状分布。河谷平原总面积8645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为第四系冲积层洪积层砂砾和砂土,结构松散,形成一至三级阶地,土层深厚。
阶地 一级阶地由全新统冲积层组成,分布在七星溪的两岸。阶地面平坦,高出河水面3~5米,宽度一般为200~500米,最宽不超过1000米。阶地标高130~150米,上部为粘土、砂质粘土,下部为砂、砂砾。阶地后沿盖于二级斜坡上。二级阶地零星分布在石屯、东平一带,标高160~200米。三级阶地在政和一中等地,为基座阶地,由中更新统冲洪积组成。阶地标高210米,高于河水面15~18米,上部为黄色粘土,下部为一层厚约1.3米泥质砂砾卵石层。阶地直接盖于风化细粒花岗岩之上。
微地貌 县境内微地貌发育、种类多,但规模面积均不大。滑坡主要分布于小溪的陡岸及冲沟的陡侧,公路及水渠坡度偏陡处,均系重力滑坡,如政和第一中学及其附近的滑坡,就是公路内坡的第四纪残积物在长期降水渗入潜蚀下受重力作用引起土体滑动的结果。冲沟地貌遍及全县,冲沟类型规模、密度与岩性不同而有所差别,大多数成V型谷。洪积扇在县内不发育,仅有一部分冲沟的出口处可见几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的小洪积扇。跌水地貌在东坑盆地石帽山群火山岩地层分布区都有,但规模都不大。跌水高差从数米到数十米。陡崖地貌星罗棋布,规模大小不一,陡崖长度几十米至几百米,高度几米到百余米。洼地主要分布在赤歧、林屯、东平及松溪、七星溪的两岸,多呈长条形,面积不大,周围为低山丘陵环境,溪流从中穿切而过,呈山间洼地。孤丘分布在稻香、东平等地,呈馒头状,高差数十米。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