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后,立即引起一读者的反驳,他用人物性格分析认为应该是“蘩漪”而不是“繁漪”。并且一再向我推荐相关版本的《雷雨》剧本(电子版)。感谢这位读者的执著和认真,虽然他推荐的版本号称初版,却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在序中就将“蘩漪”错为“繁满”,还有这样滑稽的说法:“提起周冲,葵畸的儿子。他也是我喜欢的入。”这就不是“蘩漪”还是“繁漪”的问题了,而是“葵畸”又登场了,而且周冲这小子不是人,是“入”。一部《曹禺全集》仅仅是《雷雨》的序言,轻扫一眼,就看见这样的错误,真是不忍卒读。但是,这也让我认为搞清“蘩漪”与“繁漪”孰是孰非很有必要了。
这里的关键是要查找初版。《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7月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王小雷女士为我提供了如下意见:“最早的版本是1936年的,多数印蘩漪,少数地方,尤其是小字印繁漪。”“从1936年的版本上看,只是个别小字印着繁漪。像是做不了小字粒才用简单一点的字顶替。”陈鉴霖在《繁漪之“繁”怎么读?》一文中也说:“在《雷雨》初版中,‘繁漪’是写作‘蘩漪’的”(见《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09期)。
在最初的版本里,已经有把“蘩漪”写成“繁漪”的例子,中学课本以及大学文科教材的多个版本更是彻底将“蘩漪”写成“繁漪”,如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党秀臣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及黄修己先生著述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等权威著作。这就难怪在内地的学术论文中多数论文写为“繁漪”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