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基于教考衔接的2024新课标I卷试卷分析与启示

2024-06-18 15:42阅读:468





教考衔接
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为政论文,与教材中的政论文相关联,第3题“选项符合观点”则契合了“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一特点。
现代文阅读II回忆性散文,与《我与地坛》(必修上)、《长征胜利万岁》(选必上)、《大战中的插曲》(选必上)。外延再扩大,其实还包括《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选必中)相关联。
文言文阅读文本内容与教材中的《苏武传》相关相连;从单元写作上看,又与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写作之人物短评及史评写作相关相连。(第14题),第11题则直接与教材相关联。
古代诗歌阅读:文本内容或手法与《兰亭集序》《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相关联。
理解性默写:直接与教材相关联。
语言文字运用关联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第22题)
作文:关联教材选必中第36页的作文,教材选必中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主题为:深化理性思考(具体内容见教材第36页),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第二节“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启示
1、政论性、学术性、时评、科普文、文艺评论性文章必须要上,而且要针对文体特征上。
2.文言文不能只关注文言语法现象,只关注故事情节,还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对人物事件进行评论。
3、多练一下教材中的作文原题或改编题。
4、对比阅读教学不可少,课文联读非常有必要。
5、重视教材,尤其重视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导读”、“学习提示”。


具 体 内 容


教考衔接
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一线依标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下面,我们逐题分析: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选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典型的政论文。教材中,就有多篇政论文,如:《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属于隐性的与教材的衔接。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第3题“选项符合观点”则契合了“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一特点。附:论述类文本的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特点: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术性文章。特点: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例:《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修辞立其诚》3.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特点:文艺评论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水平。这类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例:《说“木叶”》4.时评,是评论时事的一种文体。特点: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也可以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叙议结合。例:《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5.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特点: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其写作目的是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现代文阅读II:材料选自徐则臣的《放牛记》,该材料从文本属性上来,属于典型的散文,尤其是回忆性质的散文。而这种回忆性的散文,高中统编教材也有多篇,比如:《我与地坛》(必修上)、《长征胜利万岁》(选必上)、《大战中的插曲》(选必上)。外延再扩大,其实还包括《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选必中)。这种也属于隐性的与教材的衔接第8题为:“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学生解答本题,需要调动既往语文学习中关于“理解关键语句”的相关经验,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从而把握这篇散文的神髓。第9题为:“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这道题考查对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评论能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代表的大量回忆性散文,对于本题的考查点之一“‘写作的当下’与‘被回忆的过去’之间的交错转换”也有所了解。本题既紧密联系教材,又引导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现代文时,注重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阅读经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附:回忆型散文的显著特点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回忆性散文叙事的片段式,不追求完整性。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所以,重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所以,这类性质的文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重点解读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物的不同感受,或者说不同情感。还有一个: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所做所为的一个感受和情感。一言以蔽之:情感的变化
纪老师的反思上述列出的教材中的5篇回忆性散文,《我与地坛》直接选择性忽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抓住了情感变化,但不深入,直停留在较浅的层面。《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直接从叙述的角度解读课文,对情感的分析几乎没有。下一轮高中语文教学,在这一点上,我必须做出改变。
文言文阅读:
题型是双文本材料题。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是为“叙事”;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作的一段议论,是为“议论”。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一叙一议一事一评,体现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不同看法。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文言文阅读也属于隐性的与教材的衔接,文本内容与教材中的《苏武传》相关相连;从单元写作上看,又与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写作之人物短评及史评写作相关相连。(第14题)文言文第11题,课内外实词的勾连比较,与教材中《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相联系。这是显性的与教材的衔接。

给纪老师的启示
在文言文教学时,不能只关注文言语法,不能只注重历史事件本身还要注意教考衔接,有效关联相关课文、课标内容以及已有知识要多一些相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阅读,尝试用联读的形式,完成文言文或是人物类事件类课文的讲解,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时间节点、思考角度进行评判。文言文的14题,其实考的就是这个。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是一首宋诗,选自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这首诗是古诗中描写声音的佳作,不仅能够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从“兰亭帖”“湍流”等词中也能看到试题与教材的勾连--考查学生能否由试题给出的诗句联想到《兰亭集序》,联想到《琵琶行》,从描写声音的角度,还可以联想到《李凭箜篌引》。属于隐性的与教材的衔接。

理解性默写:
关联教材《屈原列传》、《归园田居》等。显性的与教材的衔接,但难度下降,情境性不强。


语言文字运用
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该题关联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属于隐性的与教材的衔接。 作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们先看一下教材中的作文题: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