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天山散文诗月刊》:凡人剪影(三章)

2023-05-28 07:55阅读:
《天山散文诗月刊》:凡人剪影(三章)
凡人剪影
(三 章)

(《天山时报》“天山散文诗月刊”2023年5月27日)

第一个冲出来的人

万分危急!
一个歹徒在大街上持刀砍人。辅警出来制止,歹徒却拿刀砍向辅警。
一时间,没有人能站出来,没有人敢站出来。
都是手无寸铁的人,面对的歹徒有刀呀。
空气似乎都静止了。
这时候,只见一个人急忙停下电动车,从环卫车上抽走两把铁铲。一把递给辅警,一把铲向歹徒。
穷凶极恶的歹徒,这下招架不住了。
周围的人们也拿着各种工具冲过来,齐心合力把歹徒制服。
松了一口气的人们,赞赏的目光射向了功不可没的两把铁铲,射向这两个拿着铁铲的人。

忠于职守、奋不顾身的辅警是值得敬佩的。更令人敬佩的,是人群中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人。
在危急关头,第一个冲出来的人太重要了。
是的,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就会有更多的人受害。
只要第一个人上去了,就会有许多人跟上来。
人们需要这样的人。世间少不了这样的人。
这个无名英雄,当然也是有名字的。但人们更愿记住,他在这场壮举中亮出的武器。
“铲子哥”!于是成了在口碑中传诵的美名。

大街上的标杆

一根竹竿竖立在大街上。
竖立在已被洪水改名为河流的大街上。人行道已同车行道混为一谈,只用行道树划出了边界。
这根竹竿之所以能够直立,是因为它插在水坑里。
那是丢失了井盖的阴井,是被洪水屏蔽了阴谋的陷井。
这根挺立的竹竿,站成了一个标志,一个警惕的惊叹号。
不知是谁把它插在这里的。
当然是路过这里的人。说不定就是在这里被坑害过的人。
他在这里跌过了,他在这里走过了,却又回过头来,用一根竹竿留下了记号。
一个曾被坑害的记号,一个后来人避免坑害的记号。

那一天,我从这里走过时,不禁被它深深感动。
不由得升起一种敬意。
觉得它就是一根标杆。
那个把它插在这里的人,是我的标杆。

扫大街的女人

披着路灯昏黄的眼光,她赶在天亮之前,把世界打扫干净。
用一把大扫帚,同灰尘、落叶、烟头、果皮、纸屑、塑料袋,及五彩缤纷的广告纸交谈。
让大街同清晨一样新鲜。
如果只是落叶与灰尘,就好办多了。
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本来,人行道有垃圾筒,给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的物品,分别安排了住处。
但有些人,就是不愿把舍弃的流浪物交给收容所,偏要学天女散花,让它们在街头晃荡。
她明白,打扫街上的垃圾还算容易,而扫除那些人心中的垃圾,太难了。
为此,她得一天天,一次次早早到来。
留下背影,迎着晨光,任重而道远。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7部,散文集、短论集10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