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2022-07-31 04:30阅读:
画川居士的博客
欢迎您访问阅览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
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
科技传播协会支持。
水痘是儿童才会得的疾病?
流言:水痘传染性很强,而且是儿童才会得的疾病。成年之后,人们就不会再得水痘了。
真相:虽然水痘多发于2-10岁的儿童,但它并非儿童“专利”,成人也会出水痘,如果不及时隔离治疗,很容易让家里的其他成员遭殃。
我们常说的水痘,指的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再次感染的几率很小,因此造成了“成年人不得水痘”的印象。事实上,从未出过水痘、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对水痘高度易感,成人也不例外。
此外,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当人体免疫功能减弱时,就可能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产生带状疱疹。患者的疹子内含高浓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直接接触疱液会造成从未感染水痘者患上水痘。
成人感染水痘的症状往往比儿童感染严重,多并发弥散性结节性肺炎,病死率高达10%~40%,所以成年人同样要注意预防水痘。
金针菇开袋后闻到的刺鼻气味是甲醛?
流言:金针菇开袋后闻到刺鼻异味,是因为商家使用甲醛对其“漂白”,食用后不仅伤肝肾,还会致癌。
真相:拆开金针菇包装袋时可能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这并不是由于其中添加了甲醛,而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温度出现变化,导致金针菇由有氧呼吸转而进行无氧呼吸,进而产生了一些挥发性的醛类气体。
金针菇原本的确是黄色的,之所以“变白”,并不是用甲醛进行漂白的结果。如今,市场上多数的金针菇都是源自日本的新品种,研究人员在黄色金针菇中发现了基因突变的白色金针菇,而后将其保留下来进行培育。这种金针菇不仅色泽好,而且生长速度快、整齐度高。
我国《食品安全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甲醛不得作为食品加工助剂供生产经营使用。
睡梦中身体突然抽动是猝死的信号?
流言:迷迷糊糊快要睡着的时候,忽然全身剧烈抖动一下,这是大脑“罢工”导致身体失去控制的抽动,是猝死的信号。
真相:要睡着时身体突然抖动的现象叫做“睡眠惊跳”,亦称“入睡抽动”或者“入睡前肌阵挛”。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并不是“猝死”的信号。
人在刚入睡的时候,大脑的一部分已经睡着了,但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睡着。随着睡眠的加深,大脑放松了对四肢的控制,当大脑被机体内外存在的某些信息刺激时,就可能出现身体局部肌肉突然抽动的情况,这就是睡眠惊跳。据报道,大约60%-70%的人都有过这种亲身体验。
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强?
流言:被蚊子叮咬后肿包的大小,可以看出蚊子毒性的强弱。蚊子包越大,毒性就越强。
真相:被蚊子叮咬后,身上的蚊子包个头大小与个人的免疫系统机制有密切关联,与“蚊子毒性”无关。
人类对蚊子叮咬反应的过程,是一个变态反应的过程。人类的变态反应一共有四型,其中型变态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比较迅速,人体的反应比较剧烈,常见的有青霉素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药疹、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哮喘发作、过敏性休克等。
蚊虫叮咬的反应,一般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而典型反应就是局部反应:通常即刻出现的风团皮疹伴红肿痒,叮咬后20分钟时表现最为明显。
局部反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从未接触过某种蚊虫的人,并不会对此类蚊虫的首次叮咬产生反应,而随后的再次被叮咬,会导致迟发性局部皮肤反应,将即刻产生风团。
因此,从未接触过某种蚊虫的人,并不会对此类蚊虫的首次叮咬产生反应,但再次被叮咬时,会即刻产生风团。这类局部反应属于型变态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比较迅速,人体的反应比较剧烈。不过,被同一种蚊虫反复叮咬的人,其即刻反应最终也会消失。所以成人被蚊虫叮咬的局部反应就没有儿童那么剧烈,因为成人都是被蚊虫“咬大”的。
注射新冠疫苗4个月后有效性会变成负数?
流言:最近网上有一些文章宣称,有研究显示新冠疫苗有效性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成了负数,意味着打了疫苗的人更容易感染。
真相:根据原研究,疫苗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下滑,但研究中有效性的下滑是针对轻症而言的。除轻症外,疫苗仍然有很好的防重症、减少住院风险、降低死亡风险的作用。看到防护轻症有效性下降就说疫苗失效是有失偏颇的。
疫苗有效性为负数并不代表疫苗在起反作用(增加感染风险),出现负数是数据统计过程中的潜在偏差因素造成的,所谓的“疫苗有效性变成负数”,从科学角度是指,没有证据显示疫苗能有效降低有症状感染的风险,这与有效性为零的含义是一致的。
疫苗的有效性是多层面的,即使防感染有效性下降,新冠疫苗仍然提供了非常关键的防重症有效性。
吃小龙虾时戴的一次性手套没有用?
流言:吃小龙虾等食物时人们会佩戴一次性塑料手套。可是吃完后手上依然满是红油,可见这种塑料手套完全没用。
真相:在接触食品时,戴一次性手套所起的最大作用并非防油,而是为了阻隔细菌。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的一次性手套,具备阻隔细菌的功效。在吃小龙虾时戴上它,可有效防止手上的细菌进入人体内,从而达到健康饮食的目的。
生产一次性手套用到的聚乙烯,其原料主要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接触油脂时,低密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胀,使油脂分子从我们肉眼不可见的空隙穿过一次性手套。所以,即使戴上一次性手套也难以完全阻隔油腻。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一次性手套时,要尽量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劣质的一次性手套性能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还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内容来源:蝌蚪五线谱、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上海网络辟谣、光明网、果壳网、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微信公众号、北京晚报、北京科技报等)
画 川
居 士
的 博
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