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原本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在征服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眼里,主要指印-度-土著民族,后来逐渐成为恶人的代名词,并最终成为恶鬼的总名。佛教诞生后,自然也接受了这个概念,于是在很多佛教经典中均提到了罗刹,并演绎成一套复杂的罗刹概念体系与罗刹故事结构,具有重要标志的发展便是五百商人与罗刹女国的相关故事进入佛本生叙事之中,从而完成了从婆罗门教到佛教的转换。
而在罗刹概念佛教化的发展历程中,慈悲救度与神力保佑信仰也与罗刹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如救度罗刹之难的主角,便发生从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到观音菩萨的转化,在中国极为流行的观音信仰便与此故事直接相关,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这里便讲的是观音救度不慎漂泊到罗刹国商人的故事。
佛教传入中国后,罗刹概念和故事也源源不断地被输入中国。从汉译佛经来看,最早传入这一故事的应该是东汉时期的两大译经家支娄迦谶和安世高,东晋十六国时期所译的《增一阿含经·马王品》和《中阿含经·大品商人求财经》均有此故事的详细展开,南朝梁代宝唱的《经律异相》中有《师子有智免罗剎女》,这可算是中国人对此故事的完整转述。隋代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中有《五百比丘因缘品》对此故事有进一步的译介。
玄奘西行取经,行至东南-印-度时,根据自己在当地的访谈考察,结合佛教文献自古以来的传说,对罗刹女国的故事做了详细的记载,堪称定本。检索目前流行的大藏经电子本,“罗刹”一词出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