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二)
2024-10-28 06:11阅读:
二、河桥类
1、大运河宝应段
运河临城段南至宝应船闸,北至大兴洞,全长5.58公里,此河段原系东汉广陵太守陈登修筑的邗沟西道。隋大业年间,拓浚邗沟,基本形成今运河走向。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邑人柏从桂倡筑西河堤。成化十四年(1478),始建东河堤。建国后,运河几经整修。1969年建成宝应船闸,1986年建成宝应运河大桥。1999年建成运河二桥。运河临城段设置人渡3处,汽渡1处,沿线装卸码头、仓库、货栈林立,昔日长期为害的运河如今成为具有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综合功能的黄金水道。拓普电气所在地宝应临城段运河,呈曲线之势,富有韵律,堤岸树木密布,浓郁苍翠,水绿风光优美。
2、城市河
古称宋泾河。明初,漕运改道城西,宋泾河即成为城市河。河水从南门跃龙关注入,环绕全城,长达5445米,数百年来一直为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3、得宝河遗址
位于安宜镇学墩巷附近。唐上元年间,安宜僧尼真如向唐肃宗献“八宝
”于“县治南百步许,相传即古所谓得宝河也。”明代知县岳东升疏浚得宝河,并撰《得宝河记》,河边得宝处立碑,建八宝亭,以纪念真如得宝之事。现得宝河遗址之上建有现代建筑。
4、学河
自跃龙关引运河之水,堰而为渠,入城注爱莲池,又自爱莲池穿渠经楼星门东入市河。嘉靖三十四年,知县李瓒开,后知县韩介、耿随龙相继疏通,引浚一河从广惠桥折向西,环绕城市,曰玉带河,爱莲池塞湮后,于学西南河中横筑石矶遏流回入玉带桥,绕学前东行,穿镇龙桥,折入广惠桥北,合流出利涉关。《道光志》
5、马河
在嘉定桥北,市河西岸,有砖涵洞一区,贯察院巷底,西出巷外,引市河水入马河,由县署东西北,折而西,同绕县署马棚后,合流面北,昔资饮马。早已淹塞。河名尚存。
6、窑河
源出北门外五里桥,流经铁桥村通海桥,由花城路西端折转流向东南入中沟河,全长3000余米。此河原用于北郊农田排灌,现成为市区的排水河道。
7、镇龙桥
学宫东,跨学河,朱家巷南,与贾家巷相连。砖拱桥。
8、嘉定桥
叶-挺-西路,东西向,跨市河(宋泾河),又名大新桥。唐初由大将尉迟恭始建,旧名孝仙桥,宋时改名嘉定桥,明崇祯三年被洪水冲毁后重建。桥面原长约20多米,高4米,宽近8米,原为三拱桥,1949年后改为水泥平板桥。
9、广惠桥
位于安宜镇南大街西侧,跨市河(宋泾河),又名小新桥,唐代由大将尉迟恭始建,明代重修,为东西向,桥面成弧形,下为砖拱半圆形,净跨4.2米,石栏杆,桥长12米,宽6.65米。后在原址修建。
10、迎秀桥
亦称状元桥、玉带桥。在学宫泮池南,跨玉带河(学河),原砖砌。道光五年,邑人徐攀桂易为石拱桥。后改为水泥平板桥。
11、多智桥
曾用名史桥,在县学宫西,俗称为多子桥,原为砖拱。宝应民俗中小孩满月时要“过三桥”之一。
12、爱莲桥
在学宫西,桥下流水通爱莲池。因爱莲池早已淤塞填平,盖起房屋,今仅存水泥板桥一座,西通爱莲巷,与大运河东堤相接。
13、小桥
又名通济桥、小桥,旧名赵公桥,始建于宋代宋泾河开凿之时,明郑缲书石碣,今不存。明隆庆二年知县汤一贤重建。桥东面对筑两庵,市河、学河双流汇折其下,往来通衢,不知其为桥也。
14、忠祐桥
位于安宜镇城隍庙街明嘉靖四年(1799年)修建,知县闻人诠撰碑记,南北向,砖拱桥,跨城市河,长12米,宽6米,砖拱净跨为4.3米,矢高2米。
15、张仙庙桥
位于五条街南,跨市河。清建石板桥,南北向,桥长4.5米,宽2.7米,栏杆为石板制作,两头用石柱卯榫而合,栏杆高0.45米,石柱高0.75米,四根石柱内侧阴刻“张仙庙”、“送子桥”、“甲寅壬五月”、“邑人重建”字样,此桥为县城五条街的通衢要道。
16、瑞芝桥
东门内,跨市河。宋代元丰三年建,产灵芝玉茎,因名。明隆庆三年重修。
17、笏板桥
迎秀桥南,石板桥,桥板形如笏板,南北跨市河。
18、李府桥
在李府巷,跨宋泾河,砖拱桥。
19、仓桥
仓桥与老西门(即利成门)相接,原附近有预备仓一所,故名。清顺治二年建。原为砖拱桥,现为水泥平板桥。
20、玉带桥
在县府西侧的叶-挺-路上,跨市河。清顺治二年建。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宝应,过桥时将玉带遗落水中,为当方土地爷拾得奉还,赐名玉带桥。
21、水门桥
又名枕流桥,位于县府东北角,北水关(池闸)注水由东向南折湾处。原为小砖桥,现为水泥平板桥。
22、铁桥
明代人郑牧,字汝谦,号文章,为人读书探精,作事借矩,轻财好施。一日过北郊厉坛东,河水漫道,过往极艰。故遂捐二万余金修桥,县令议起夫役,故辞道“不用劳役百姓”,于是出钱募出,桥成,名曰铁桥。
19、通海桥
旧名遗爱桥,又名广运桥,北门外铁桥西,北门外大街东。明万历四十三年重建。(信息源自《宝应县志》等)
画 川 居 士 的 博 客 谢 谢 您 访 问 阅 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