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三)

2024-10-29 06:33阅读:
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三)

三、遗址类


1、安平驿站遗址 位于安宜镇北门外大街西。明洪武元年,驿丞程子溥始建。永乐十三年重建,有正厅5间,后厅5间,过堂3间,东厢房7间,西厢房7间,库房3间,鼓楼3间,马房3间,水亭1间,站船15只,水夫150名,驿马160匹,马夫10名。光绪末年改邮政,驿站裁并,房屋归县署。旧地范围南至龙河,北至东灯笼巷,东至北门外大街,西至老运河堤,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

2、泰山殿遗址 安宜镇立新巷1—8号。泰山殿原为宝应境内最大的庙宇,建于明代。全殿有殿堂八进,房屋310余间,占地约7万平方米。民-国年间一部分房屋遭大火焚毁,其后仅存房屋失修毁坏甚多,至1950年前已残破不堪。大雄宝殿与石牌坊毁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存牌坊残石和完好的一对石狮存纵棹园门前。

3、关帝庙遗址 位于安宜镇北门外大街深。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修葺,后存关王殿,面阔3间11米,进涤7檩,檐高3.8米。1996年拆毁,存南山墙和西后檐墙。另存有乾隆十八年“永禁典卖”石牌一块。

4、一宿庵 即松园庵,在南门外。明隆庆五年建。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曾在此住跸一宿,因更名。

5、八宝亭遗址 位于安宜镇县南街。唐上元三年(762),传说安宜(今宝应)一尼真如献八宝给唐肃宗,被视为定国之宝,遂将“上元”年号改为“宝应”,并将安宜县改名为“宝应县”。明代嘉靖年间,修建“八宝亭”纪念真如得宝之事。八宝亭四角攒尖,小瓦屋面。1996年拆毁,现存明嘉靖30年残碑及道光、民国年间修亭石刻碑记,移置于纵棹园内重建的八宝亭一侧。

6、宝塔根 原在县城内西北,跃龙闸附近。高十三丈。闻上镌曰“至元二十九年”。明嘉靖四十年(1561),暴风崩圮,独存塔址。崇祯十一年,知县刘逵从邑人汤廷琏议,欲建塔南门外,未成,止建塔基。对隔河为大湖,史形象称其“镜浮水面”。

7、宝应故城遗址 位于安宜镇老城区京杭运河东南侧。宝应县城原名“白田“,隋代已成集镇,唐为县治所,城始建于南宋,初修宝应土城,元代增筑,并包砌城砖,明嘉靖年间,为防-倭-患,重修城池,其后多次修葺。明清宝应县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143米,东西宽约875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因扩建马路将城墙全部拆除。今沿运河老堤东堤坡可见残迹,长约10余米,残高数十厘米不等。原东门位于今安宜南路东侧,南门位于今南门大街南侧的南城根路一线,西门位于今运河堤东侧,北门街位于今北门外大街,今有遗迹可寻。

8、抗-倭-战-场遗址 位于安宜镇小南门外运河河堤。明嘉靖36年(1557年),倭-寇入侵宝应县城,市民壮士丁效恭率青年数十人迎敌于此,杀-寇-数十,后因寡不敌众,皆壮烈牺牲。邑人称此为抗-倭-战场,曾于此立碑纪念,今碑已失。这是运河堤历史上发生的一件悲壮的故事。

9、御码头遗址 位于安宜镇老西门外运河堤坡。清代康熙皇帝为了治理黄河考察民情吏治,曾六次南巡,有三次在宝应县城落脚。乾隆皇帝仿效其祖父,亦六次南巡,曾有五次来过宝应,四次赋诗,一次额匾留联,并在宝应留下诸如“一宿庵”、“乔家白酒”、“大王庙”之类的轶事传说。特别是两次登岸策马穿城而过,对宝应百姓来讲,可说是至高无上的荣幸。此处即为祖孙皇帝二人御舟停泊的码头,为石结构,现仅存遗迹。

10、画川书院院遗址 位于老宝中即原画川书院。始建于康熙年间,由乔莱的裔孙捐送园基,为纪念乔莱,取名为画川书院。道光五年重修,有大门房、耳房、门楼、堂厅、厢房等共32间,有水池、石山、照壁、方亭、走廊、红桥等建筑,废于清末。

11、白田渡遗址 白田渡在南门外运河堤南门渡口巷西据明嘉靖县志记载:此处为古时跑马送信的急递铺。《雍正扬州志》载,白田,古镇,旧有邮馆,今圮,另据传云,旧时该地十年九不收,谓“无收”乃“白田”也,遂称白田铺。

12、北宋墓群遗址 位于安宜镇安宜南路、白田路两处。面积约4200平方米,1995-2000年先后发现宋墓26座,墓葬多为土坑木棺墓,葬式有单人葬、夫妇合葬、夫妻妾三人合葬,棺皆为弧盖、弧壁,出土陶器、漆器、金银器、铜器和砚墨等200多件,均无封土,现地面已为现代建筑物覆盖。为研究运河城市的发展以及宋代经济、文化提供了较高价值的研究资料。

13、松岗遗址 县城东北郊。明清之际为一高阜,蜿蜒四五里,起伏状若卧龙,上植松树数千株,名曰“松岗”。岗下清溪萦绕,水映松影,风送涛声,景色佳丽。“松岗载洒”为宝应景点之一,是当时游览胜地。民国后,松树被砍伐殆尽。解放后曾建为靶场。60年代,因砖瓦厂取土,渐被夷为平地。

14、戚家汪遗址 宝应城东北隅。宝应城东北有一大池塘,明洪武年间,塘边一户戚姓人家娶媳杜氏,新婚之夕新郎溺死于水塘中,新妇悲痛不已,赋绝命诗,投池殉节。从此这个池塘便被称为“戚家汪”。不久塘边建戚家妇祠,还立碑刻记《戚妇诗》。乾隆下江南时,经宝应,特前往戚家妇祠巡视,并和戚妇诗一首。(信息源自《宝应县志》等)


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三)

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三)
画 川 居 士 的 博 客 谢 谢 您 访 问 阅 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