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四)

2024-10-30 05:39阅读:
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四)

四、建筑类(1)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位于安宜镇水巷口3号。清代建筑风格,分为东西两个宅院,共18间房屋,占地61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东宅院按原样陈列,西宅院辟为展厅。于1996年大修,恢复原貌,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学宫 位于安宜镇小新桥25号始建于南宋,主要建筑有迎秀门、状元桥、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经阁、鼎甲坊等,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现存大成殿、明伦堂等,其它建筑仅存遗迹。大成殿于1992年重新修缮,此殿单檐歇山,面阔5间,进深9檩,殿前两株古银杏历400年沧桑,依然枝叶苍翠。宝应学宫的总体建筑格局保留了我国古代学宫的基本特征,单体建筑却独具特色,富有浓郁的地方特征,沿革清晰,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建筑史和江淮地区儒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朱氏三进士宅 位于安宜镇朱家巷40号。此处为清代朱士彦、朱士达、朱士廉三进士住宅。朱士彦是清嘉庆七年进士,扬州“十秀才”之一,以探花授编修,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朱士彦胞弟朱士达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朱士廉为道光十三年进士,乡里称兄弟“三进士”。科举时代,兄弟三人都考取进士,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皇帝感其不易而赐匾额曰:“赐三进士第”(竖书)。

朱氏家祠 位于安宜镇小石头街8号。为清代湖北布政使朱士达家祠,建于道光年间,有门厅、穿堂、大厅、厢房共19间房屋,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700平方米,属浙派风格,门楼砖雕、木雕及石刻较精致,富有特色,是宝应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之一,是朱氏家族仅存的一座祠堂。

刘室楠故居 位于安宜镇芦家巷28号。刘宝楠为道光进士,官至三河知县,清代著名经学家,“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论语正义》、《宝应图经》等。故居为三合院,座北朝南,清代风格,占地255平方米。

西刘氏五之堂 位于安宜镇姜家巷13号。宝应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群,占地1720平方米,从南向北共有5进,气势恢宏,砖雕、花窗精致,保存较好。“五之堂”取之《中庸》问政篇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句话,为刘氏历代家风,并将其宅定名为“五之堂”。刘氏乃是宝应四大家庭之一。

东刘氏五之堂 位于县老影剧院南,五子堂巷北,东首,原前后五进。

孙荫庭故居 位于安宜镇磨子口7号。孙荫庭(1890——1936),宝应县城人,民-国期间在上海-义-赈-会等机构任职,亲往浙江省宁海县古渡乡等地救灾。为保护乡民生命财产,他四方捐募,并变卖私房田产,身先士卒地修筑海堤。当地人为纪念他,将海堤命名为“济生堤”,并在多处建庙塑像。孙荫庭故居共有房屋16间,门厅3间,占地470平方米,主体部分的原貌保存较好,属晚清建筑风格。(信息源自《宝应县志》等)


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四)

宝应县老县城路名、巷名、桥名的由来(四)

画 川 居 士 的 博 客 谢 谢 您 访 问 阅 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