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何有人用“丹道”解读《西游记》?

2017-03-30 14:21阅读:1,169
​​ 作者:胡胜,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6期,原题为“《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
以“丹道”说解读《西游记》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问世前后,“证道”之说便不绝于耳。世德堂本署名“陈元之”的序中说:
旧有叙,余读一过……其叙以狲,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类以为道道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 彼以为大丹丹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
这段关于“意马心猿”“肝木肾水”的叙言,事实上已开“证道”之先河。师徒五人(包括白马) 皆有所指,皆为大丹修炼之必须。就是西方路上的诸般妖邪,亦皆由心生,“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在小说文本中则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不管这段玄言正确与否,作为序作者刻意拈出的“旧叙”显然别有深意。世德堂本一般认为刊刻于万历二十年(1592),其“旧叙”当早于此时,自无疑议。能为这一说法提供佐证的还有嘉靖初人孙绪《沙溪集》中的一段话:
释氏相传,唐僧不空取经西天,西天者,金方也,兑地,金经所自出也。经来白马寺,意马也。其曰孙行者,心猿也。这回打个翻筋斗者,邪心外驰也。用咒拘之者,用慧剑止之,所谓万里之遥一电光也。诸魔女障碍阻敌临期取经采药魔情纷起也,皆凭行者驱敌,悉由心所制也。白马驮经,行者敌魔,炼丹采药,全由心意也。
这里的唐僧不空取经说尽管启人疑窦,但限于篇幅,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引人瞩目的是“意马”“心猿”“邪心外驰”“取经采药魔情纷起”“悉由心所制”与前之“旧叙”所谓“魔以心生,亦以心摄”如出一辙。孙绪为弘治进士,嘉靖初任太仆卿,其说与“旧叙”自成呼应。此外,杨慎所著杂剧《洞天玄记》署名“杨悌”之“前序”谈到《西游记》则云:
予常审思其说,其曰:唐三藏者,谓己真性是也;猪八界者,玄珠谓目也;其曰孙行者,猿精谓其心也;其曰白马者,谓意,白则言其清静也
。其曰九度至流沙河,七度被沙和尚吞噉。沙和尚者,嗔怒之气也;其曰常得观世音救护,观世音者,智慧是也。其曰一阵香风还归本国者,言成道之易也。人能先以眼力,看破世事,继能锁心猿,拴意马,又以智慧而制嗔怒,伏群魔,则成道有何难哉?
同样以“真性元神”“心猿意马”之说诠释“西游”,此则序言署“嘉靖壬寅冬”,即嘉靖二十一年(1542),距世德堂百回本梓行问世尚有50年,这一方面说明世德堂前百回本(“世前本”)存在的可能,另一方面则透露出此本“语道”的玄机。稍后谢肇淛的《五杂俎》亦有“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之语。
值得注意的是,孙绪、杨慎、谢肇淛皆为朝廷命官,是当时较有影响之文人学者,加上“旧叙”所言之“唐光禄”,他们异口同声地论“道”《西游记》,只能说明《西游记》(不管是否是世德堂百回本)颇具影响,“丹道”之说渊源有自。
世德堂本问世之后,各种删改本、评点本风行一时。晚出的闵斋堂本《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窾言”曰:
孙行者非他也,即吾人之心是也。行者之变化,非他也,即吾心之变化者是也。人身自有一部真《西游记》,勿向外面寻索可也。唐三藏亦非他也,即以为吾人之身藏气,气藏精,精藏神,亦无不可。大抵说一藏字,则不许洩露可知已。
猪八戒亦非他也,即以为戒吾身之不孝不弟、不忠不信、不礼不养、不廉不耻,亦无不可。
大抵说一戒字,则不许放肆可知已。
说得更加浅显、明白,直如为世德堂本“旧叙”作了脚注一般。
上述几位明代文人学者语涉“西游”,皆直指“意马心猿”“元神真性”,不离“证道”,代表了当时文人的一种普遍看法,未必是误读。顺次而下,清康熙年间问世的《西游证道书》更是将“道书”之说推向极致,不仅书前署名“虞集”的“序言”明确提出了著作所有权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下子将小说和全真教关联在了一起,书中的批注更是连篇累牍,孜孜于“证道”,其后的《西游真诠》《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乃至《西游记记》等皆秉承了《西游证道书》的传统,强参己意,大肆夸张,绵延不绝。
至现当代,《西游记》阐扬丹道之说在学界纵非司空见惯,亦时有微澜。因为涉及了作者归属、版本流变乃至创作思想等问题,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围绕《西游记》的丹道思想的论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柳存仁、徐朔方、陈洪以及李安纲、胡义成、郭健诸位都有过相关论述,甚而论争。
这里面尤以柳存仁、徐朔方、陈洪三位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柳存仁受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的启发,在做了大量文献梳理之后发现:小说中的“道教诗词,数目多至不胜枚举”;“诗词和叙述文字打成一片,情节的描述和修炼的功夫在篇幅里融合无间,却仍旧不失其宗教的本色,正象是一个全真教本的《西游》应该有的东西。一个道教的本子,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有很多本身虽有道教色彩,实是和正文情节无关的”,是由定稿人硬加进去的,还加若干说明性文字,“至少主观上曾经企图把道教的修持功夫和三藏取经的艰难历程,尽量地联系在一起,做一个可以相互印证的比喻”;源自全真名人的诗词,“都曾经被袭用的人或多或少地改篡”,所以,他认为存在一个“全真本”的《西游记》,今本经过了删削。此语引来徐朔方的反对意见。徐先生认为:“这不是删削的结果,而是那时修炼金丹的知识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流行,即使不是信徒,也对它的一些术语耳熟能详。”“《西游记》这一回某些描写源出全真教经典,而全真教经典却又源出于佛典。这就是三教相互渗透、互为影响的历史真实。从中可以引申的结论如此,而不是在百回本之前有一个全真本《西游记》。”陈洪则进一步阐释了“全真本”存在的可能性,认为“《西游记》在流传过程中是存在过一个被全真化的环节”,“百回本之前,平话本之后,当有一个佚失了的本子……应是全真教借助‘西游’故事传播教义的工具,也可以说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全真化’的一个环节”。
​​​​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