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荒》是五年级上册18课革命烈士事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革命先烈蓝蒂裕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遗嘱。
耕荒本义是耕种荒芜的土地。在这里诗人一语双关:一是把当时的祖国比作荒芜的土地,希望自己以及后辈能做一名耕种者;同时,这里的“耕荒”还是他的儿子蓝耕荒,从名字中透露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意愿。
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
“今后——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当我读到“变秋天为春天”的时候,就产生了疑问,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一时想不通,打开教参一看,是这样的:春天是播种、耕耘、希望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希望儿子永远都满怀希望地参加革命,为祖国的解放和富裕而奋斗。这个解释的后半截不难理解,可是对于季节的解释,我就又糊涂了。明明是“变秋天为春天”,把秋天解释为“收获的季节”,怎么变成“播种、耕耘、希望的”春天呢?是秋天把种子收获后,等到春天再播种吗?这样理解与诗所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我反复地琢磨······秋天给人的意象是萧杀的,这多像此时的社会环境——到处兵荒马乱的,民不聊生。这不正是祖国的秋天吗?“变秋天为春天”不正是让“耕荒”去耕种这“秋天的荒地”?我恍悟:父亲是愿儿子秉承父志,在“秋天的荒沙中”接受这即将面临的严冬的考验,为祖国的“春天”——解放和富裕而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