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汉字(特写)沪上人家文
2015-01-04 15:29阅读:331
会 说 话 的 汉 字
(特写草稿)
——记严振华1938老师
世界上文字起源于劳动生产中的语言之后。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劳动生产中,为了把渔猎产品的分配、记事、经验等记录下来得以传承交流,于是产生了文字。
汉字流传至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当初先民用绳子打结记事,后来据说仓颉造字,才使文字有了真正意义。从世界上的文字初创来看,最初无非都是依样用简练的线条,按实物依样画葫芦画出成象形文字。所以汉字最初也像西方(26个字母,排列组合成)拼音文字一样,只有50——100来个象形文字左右,由于字数有限,一字多义很普遍,应此越是年代久远的古文越是简洁,涵义也越深。
譬如:易卦
爻辞《中孚:六三》中说:“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用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从战争中胜利归来的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气氛。又如赵晔《吴越春秋》中远古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用寥寥几个字,表现了制作弹时的快乐情景。《易经
爻辞
贲六四》中记载:“贲如,噃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寥寥数语,道出了奴隶社会骑马来抢婚的场景。”
后来人们动作表情和制作的物见越来越丰富,仅仅几个象形汉字就不够用了,于是开始利用象形这几个字的部件组合成新字,于是后来慢慢产生了汉字形声、假借、会意、指事、转注,六书的字体类型。汉字从春秋战国的大篆到秦汉时期的小篆、隶书、魏碑、正楷,、行书、草体这几个阶段。解放后有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形成了大陆现在的简化文字。
汉字最初是刻在陶器上的,后来又刻在甲骨、铜鼎上,成为甲骨铭文。至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民族的文字像汉字那样,最具有书法书写美的文字。(西文都是语音字母)所以,中国汉字的书法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独领风骚的。也是我国的瑰宝。
我们老小孩网友上世纪30年代出生严振华老师,解放初期50年代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后来因身体原因,到南京工学院化学系念书。退休后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辅导孙辈语文时,学机械自动化的他,居然对汉字书法感兴趣,从汉字的字形间架部件开始,研究其汉字来了。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他利用大学理科逻辑推理的思维学习方法,从有关书籍资料中仔细研究汉字的来源,对其进行刨根究底式的探究其根本,结合自己学理科惯有的逻辑推理分析出独体字外的文字组合的意义,经过几年的查询研究整理资料,他发现了问题。
从古代遗留、流传下来有关汉字的组成形成原始资料很少,即使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段玉裁对汉字作得注解解释,也未必面面俱到和正确。于是他利用汉字最初象形造字的基本概念部件,对每一个汉字重新进行了拆解——组合。然后他通过对古汉字和古文中的含义显示的古代人文化生活资料的涵义,他饶有兴趣地发现,原来每个汉字在最初古人造字时都有生活的印痕和烙印的组合意义,这字意的间架结构,就像是一位饱含传统历史文化风霜雪月的老人,仿佛坐在你的面前,在絮絮叨叨的讲述古人象形造字过程的故事哩!

譬如:
作者在对汉字的研究中发现:其实汉字是由许多很简单的基本的象形部件组成的(汉字中的单笔画也是象形各种事、物的部件)象形文字:
1.各种最基本的象形部件分别象形一种事或物,或者是描述一个事件的过程的“象形”,而汉字中的每一个笔画都是代表一个物(如:“一”、“I”、“ノ”、“、”、“\”、“”、“︿”、……)或一个动作(如:“∠”、“L”代表旋转的动作,“冖”、“ㄣ”代表向不同方向旋转)的象形部件,特别是第一个笔画是“ノ”的字都是代表一个生命的物或动作,这一个发现最终解开了汉字所有的“密码”,使每一个字可以按照象形部件构成的象形意义得以透彻地解析(详细见作者所著的“有趣的汉字”一书);
2.现在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所谓“整字”(又称“独体字”)实际上是由一些最基本的象形部件联接或叠合而成,如“戊”是由“人”、“十”、“弋”、“、”联接、组合而成,描述的是人的手“十”拿着武器“弋”的动作,其中的“、”是一块磨刀石;而“束”是用一块物体“口”去包住“木”,对它进行“束缚”、而“夷”是指的穿着衣服“弓”的人“大”、……,“丸”实际上是双手“扌”向不同方向旋转“ㄣ”制作“丸”的情景;这样的分解解析是符合事、物的本质的,也就使所有的字都能分解为许多最基本的部件。
3.“辶”、“廴”本来就是分别象形走着的人、两脚交叉挺起的人的侧视图的象形,它们的最后一笔“\”本来是短笔画(篆字),是更准确的象形,所以把它们归入“半包围字”的根据是不充分的。
汉字来自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特别是是“人、口、手”是常用的部件,它们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这对汉字的解释很有用:
如:“彑”是手“丩”在不停地旋转“∠”,所以它是表示“忙彔”(而不是有些专家讲的“象形猪头”),而“录”是“剥”的源字,它是象形用手“F”去剥四肢动物“氺”的皮“一”,这是很清楚的事,但现在的字典中把许多字中的“彔”都改成了“录”(禄、逯、氯、渌、録、……),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彑”表示“忙碌”,所以“彝”就是描述用双手“廾”(扌)忙碌地生产“米、糸”的民族,而“黎”是描述人“氺”戴着斗笠“︿”驾驭着由生命物“ノ”(牛、马、……)拉着犁“刀”耕耘“禾”的民族,这样新很生动、具体了;
对一些组合部件的误解也妨碍了对汉字的解析,如“扌”应该是两只手“十”、“七”,
“衣”的上部的“亠”是一只“风雪帽”,下部的才是衣的本体,“戈”是表示一只手“十”握着一件武器(或工具)“弋”,在“弋”中,
而“弋”中“七”才是武器(或工具)的本体,“、”是一块“磨刀石”;
即使是很复杂的字,仔细分析,也变得很简单,如“鬱”(“郁”的繁体字)原来是“鬰”
,它是描述人“匕”被关在构筑有樊篱(“木”、“爻“、“木”)的房屋“ 冖
”中,坐在地上,一副愁眉苦脸(“×”及周围四个“、”)、披头散发“彡”的样子--“郁闷”,面后来把“爻”改成了“缶”,是用一个陶罐作报警器,这样分析是很生动的;
“夔”在字典及“说文解字”等书中都只说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但为什么这样的结构,都没有解释,但用象形部件分析,就很容易:
“止”是一只脚,“巳”是身体,“¥”是它的角,“貝”是它的头和颈部,“夔”的原形字是“蘷”,它更象形地表示了它的形状复杂的角,由于只有一只脚,站立不很稳定,所以身体不断地转动“夂”,才能保持平衡;
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用“木”来“规范”部件“朩”,这又是一个误导,实际上“朩”与“氺”都是四肢动物或人的象形部件,前者表示伸开双手的状态(茶、黍、……),后者是伸开四肢的状态(泰、漆、黎、……),这样就能准确地了解字的构成的缜密原理。
一下我在此举个最简单的汉字来说吧:
譬如刀刃的“刃”字。在专家经典六书中,把这个字归为会意字。解释为:一把刀,刀上的一点,指意是刀口的快口一面,那就会意为刀刃的刃,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按照古时来源于劳动生产实践的象形字义(和也就是严老师的象形说)来解释的话,那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古代人的想法很简单,他们以劳动生产中所见所闻为造字的基本。古代用刀宰杀牲畜时,宰杀牲畜后刀刃那一面就会不停地一滴一滴的滴血,所以古人在造刀刃的刃字时,就以宰杀牲畜时刀刃滴血的意思来造字的——刃字的刀口的一点是刀刃滴流下的一滴血。很形象地把刀刃宰杀牲畜后滴血的形象画了下来,作为象形字的刃字流传了下来。这“刃”字,朋友们两相对照,是会意字解义正确?还是象形字造字对?孰是孰非不难辩清了吧!
汉朝的许慎和后来的段玉裁,硬是把它归为六书中的会意字,如今好于训诂学的汉语专家教授,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来解释远古时期的人造字的方法和意义,以此作为依据,有些掩耳盗铃,让人好笑。

这种象形结构组件文字意义,使得文字的形成造字变得十分通俗简单易懂,使得学习汉字的人,造一个个会说话讲字体形成组合构成,变成了一个个源自与生活中的造字的故事。由此振华老师根据汉字象形构建的基本原理拆解组合字体的故事,根据逻辑推理演绎,编写成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汉字造字一书为《会说话的汉字》。深受汉字教学普及,语文教师们工作者的欢迎。
以此类推,在电脑化的电子信息时代,汉字输入法中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根据汉字拆字的原理,进行输入的方法。严老师在研究探寻汉字最初以象形结构造字的原理,受到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启发,在分析拆解汉字中形成了自己都有的一套汉字输入法系统。这种输入法就是根据象形文字简单组合的原理,进行笔画拆解,形象生动,简单易懂,有故事性,让使用者容易记忆不忘。严老师的汉字象形记忆输入法,申请批准获得了振华码发明专利。

当然,在惯于习惯于考证、训诂学的经院学派的学究教授们,对此是不肖一顾的。他们认为:没有得到考古古籍论证的文字解释,都仅仅是对汉字造字形成构造逻辑推理解释的一种臆想,和自我猜想。这种结构猜想是自说自话的,望文生义的,完全不靠谱的。当然对他们认为这样轻易用象形来对所有的汉字进行解释,对古人造字所下的结论,推翻了训诂学考证对汉字六书的造字结构的定义,这是对严肃的古汉字六书造字释义训诂学的亵渎,尽管再通俗,也当然要给予否定和反对。
严振华老师要想以学术着作出版这本书,是遇到了一定的难度。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得不到汉语学术家们的支持,遇到了阻力的冰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严振华老师并没有因此灰心,他四处奔波,上下求索,坚持自己的观点,为普及汉字和减少汉字的错别字,尽自己退休后的一点余力的微薄能力。
纵观世界文字初创演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世界文字的起源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就是西方的字母文字,探其根本,也是从象形字开始的,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乃至太平洋岛国等地发现的岩壁象形字画,就是最好的说明。只不过欧洲的英语以及拉丁文等语音字母,都是从最初象形文字分化出来的。
那些习惯于好训诂学的经院学派,古板的汉语言文字专家教授们,自然对严老师的那一套象形文字说,不以为然。其实严老师的象形说,并非一无四处;并非完全是按逻辑推理来考证的,它独辟蹊径,颠覆传统学术,挑战权威,它是建立在仓颉造字最本源最初几个汉字象形部件构造原点上的逻辑推理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史上发现科学规律和发明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科学“假说”。譬如:康德的宇宙起源的“星云”说、布鲁诺的日心说、化学元素周期表初始的八音说,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这些猜想学说一出世就遭到了专家教授以及教会等权威的激烈反对,称为异端邪说,有人为此而献身(布鲁诺被判处火刑)。对于习惯思维与传统理论,思维固化刻板僵化了的专家教授们是很难容得创新想像假说的。挑战权威,是很难让你站住脚。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社会上的人们并不会完全听命于专家教授的,对于有利于普及有利于学习理解汉字的简便方法,就会受到普通教师和文字工作者的欢迎。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对此严振华老师信心。
严老师今年参加了在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华汉语言文字研讨会,他在研讨会上侃侃而谈,他的汉字象形说,防止错别字,会说话的汉字说,受到了与会者们的热烈欢迎,在会上他结识了海内外的汉字专家和汉字工作者。今年下半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的汉语工作者交流研讨会。会后台湾号称汉字叔叔的主动地和严老师进行了交流,对严老师的象形说给予了勉励和避免错别字和通俗易懂地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意义的肯定。
全国最美的乡村优秀教师候选人,新疆阿克苏乌什县依麻木乡的国语小学校长库尔班.尼牙孜,看了严老师寄去的《会说话的汉字》一书,高兴地说:
“'这书太好了,我们可以做许多事,使小学生一年级就学会500个以上的字,到三年级就可认识2000个汉字'.他提出最近要到内地来,到上海时与我商量下面的合作计划.”
在北京北邮大民族学院学习教授汉语的师生们特意赶来参加严老师的汉字讲解课程。还有不少校长给他纷纷来信,请教邀请他讲课。河南电视台对他另辟蹊径,挑战传统和权威,用象形说来解说汉字很感兴趣,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编导徐涛特意给严老师来信,给予严老师很大的鼓励和信心:“期待能与您合作。”外国汉学家汉斯先生,对严振华老师的象形说很感兴趣,十分敬佩严老师在75岁高龄孜孜不倦地专研汉字的创举。在此我不多熬。
目前严振华老师,为正式出版发行《会说话的汉字》奔波忙碌,我在此预祝严老师的这本书能早日出版,严老师这种金石可镂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我这个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是个促进和激励。人活着就是要有这点精神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匆匆写来,慢慢修改,没写好,请谅解)
发稿於2014年12月28日中午11点30分,上海西部龙柏苦雨斋。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没有相关阅读
«上一篇:《历代美眉佳丽情史演绎序言(长篇纪传体小说)沪上…》
下一篇:《欢歌笑语K歌迎新年——记好声音新年贺词广播录音…》»
评论(6条)
险峰
2014-12-29说道:
欣赏沪上人家老师佳作,谢谢老师的介绍!
回复(1)┊
删除
乐乐66
2014-12-28说道:
欣赏老师佳作!
回复(1)┊
删除
黄新
2014-12-28说道:
拜读!
回复(1)┊
删除
叶惠麟笔名叶子
2014-12-28说道:
特别感谢沪上人家老师对严振华老师对中国的汉字文化研究的详细介绍,让我受益非浅,谢谢!叶子
回复(1)┊
删除
戴建英
2014-12-28说道:
谢谢沪上人家老师的特别介绍!严振华老师对中国的汉字文化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也是我特别敬重的一位敢说敢言主张正义的一位好老师,在此,我祝严老师的新书早日出版!并祝严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复(2)┊
删除
qyn
2014-12-28说道:
欣赏老师佳作!
回复(1)┊
删除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