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传形五铢

2014-10-10 10:21阅读:1,941
传形五铢
五铢,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一直沿用了739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最初的五铢,“五铢”二字篆书,钱重如其文。后来,由于历代铸造,故品种繁多,无论是钱的重量、形式、文字、还是币值都有较大的变化,但“五铢”二字“五”在穿右,“铢”在穿左的位置始终不变。
所谓“传形五铢”,则在文字排列上刚好与常见的“五铢”相反,通常“五”在穿左;“铢”在穿右,而且“铢”字的“金”旁也在右,“朱”字在穿右左侧,如传向反面所书一样。 近人卢弼先生在《三国志集解》云:当时刘备铸有“直百五铢”,又铸有“传形五铢”,称传形五铢为“蜀钱”。撰写于“乾嘉学派”鼎盛时期钱仪吉的《三国会要》在《三国会要·食货》解释传形五铢说:“如纸背传模,其文反,五在左,铢在右。铢字亦朱在左,金在右”,“又有利区别其他正书之五铢”。其实“传形五铢”并非蜀汉所独有,除个别是铸造过程中无意形成的外(右上第一枚),绝大多数应当是私铸者最初不懂铸造技术造成的。
私铸者均是仿造官钱,依葫芦画瓢,他们看到流通钱币上是“五铢”就做模范“五铢”,结果在模范上的阴文正字“五铢”铸出钱币就成了所谓的“传形五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收集到的'传形五铢“发现,绝大多数的”传形五铢“铸造粗劣,留有毛边,文字粗糙、随意,钱经较小,重量较轻。特别是”五铢“压”五“压”金“现象普遍。这一点与我们见到的私铸”四出五铢“有共性,而”四出五铢“铸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现代考古已经证实绝大多数的”曹魏五铢“就是“压”五“压”金“,而这些”传形五铢“又没有”曹魏五铢规整,因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
:这些与私铸”四出五铢“、”曹魏五铢“接近的”传形五铢“不仅是私铸,而且年代相近。
传形五铢
传形五铢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