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丰子恺的一幅古诗新画——《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赏析

2013-02-08 21:25阅读:1,668
一弯浅浅的月牙如钩高挂,正钩住了廊前卷起的竹帘,廊下有木桌静立,茶盏零落,大片的留白处,醒目地题着“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疏朗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廊前舍下美妙的景致
这幅如宋元小令般意境悠远的水墨漫画,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当时,他正在浙江省上虞县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美术、音乐教师。画题来自宋朝诗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的末几句:“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歌舞之后出场,望见刚升空的月牙儿挂在天上,顿觉天如水洗,较之歌舞场则充满一片清新之气,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
丰子恺先生曾言:“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这一句我吟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左右,随时欣赏。”这幅画作表达了友人相聚后的心境:新月升空,友人尽散,清幽的夜色,清雅的房舍,清静的心境如泠泠的古琴声在画幅间流淌。
这幅画经朱自清、俞平伯二位先生刊在1924年《我们的七月》上,发表后,被郑振铎看到,他表示非常喜欢,说:“……《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立刻引起我的注意。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起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所得到的印象,较之我读那首《千秋岁·咏夏景》为尤深。”
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也深深喜欢上了它,沉迷于它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中那种虚静的时空观,一壶茶与已散去了的友朋,卷起的芦帘和屋外的月色。我经常会问自己: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的聚聚散散?又能遇到多少次这样的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呢?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聚散无常,盈亏有道。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宁静和从容,不必有太多的凄苦和悲凉。有时从喧闹繁华的大街中回到自己栖居的小屋,看见这幅画,我便会沉静下来,烦嚣和嘈杂渐渐潜沉下去,灵魂在这如水般的宁静升华,面对它真是有一种在瞬间的直观中获得万古长空般的永恒之感。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像是写实,也像是预言,而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怀想和叹息。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